第十二章 三朝元老心方壮(二)(第4/4页)新宋
入,都在每年一千二百万贯左右,这笔收入较榷盐要少。但是,虽食盐是一万利的买卖,但这中间官府要为此付出的各种成开支,却也不容忽视,即使工艺最简单的畦盐法,生产周期便要超过半年。这样折算下来,反倒是通商法的收入更多。
实行榷盐法时,尽管熙宁初年国食盐总产量较之过去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最高曾经达到三万六千四百五十万宋斤,但却仍然不能满足国内食盐需求,官盐每宋斤要卖到四十多文,有些地区甚至贵达四十七文,不仅缺斤少两,质量亦极差。而贩卖私盐不仅质量好,而且每宋斤才卖到二十文,有时甚至一宋斤半才卖到二十文,是以虽有严刑峻法,亦无法禁绝。而改革盐政后,虽然官府的盐税、场租成,每斤高者二十文,低者亦要十文十五文,但盐场主通过各种方法控制成,竭力提高技术,增加产量,盐价在各地亦低至二十五文至三十五文,食盐质量远远要比过往的官盐要好,甚至还出现了各种精加工的精细盐,大大积压了四私盐贩子的生存空间。而食盐产量在几年之内,更是迅速暴增,国每岁产盐超过六万万宋斤。
更让人吃惊的是,宋盐还成功地将便宜的契丹盐赶出了河北路,甚至还一度反攻契丹市场。在契丹境内,原有两个天然的大盐场,不仅开采容易,而且几乎不用加工,便可食用。因此盐价极其低廉,其在宋朝河北路通行一百多年,宋朝都无可奈何——过去宋朝在国各路都榷盐,唯独在河北路,却只能实行通商法。一百多年来,宋人根想不到,有一天他们竟也会迫使辽主禁止宋盐入境。
这件事情在司马光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盐税与盐场收入,不仅超过朝廷岁入的一成,而且还是一笔非常稳定、并且持续增长的税收。连司马光都相信,迟早有一日,宋盐能通行周边各国,盐税超过两千万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要将这样一笔收入挪腾出来,而且时间长达十年,这令司马光十分心疼。他并非蔡京,随时都抱了个赖账的心思。在司马光心里,官府信用不佳,借不到钱是一回事,但既然借了钱,那就一定要准时归还;而既了盐税是担保,那么朝廷就不能再挪用这笔钱。这些在司马光心里,都是天经地义的。他对商人的确抱有一些成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会随意欺侮商人。
“先发行五千万贯盐债,以一百贯为面额。还款期限与利息,可着太府寺商议以闻。为策万,我还有一个想法,凡是购买两万贯盐债者,可以请朝廷赐其祖母、母三代以内亲诰命;十万贯者,可请朝廷赐其人或三代以内亲男爵;五十万贯者,赐人子爵。无论这命妇,或是男、子二爵,皆不受俸禄,仅为荣衔……”
“这……”司马光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石生怕他反对,不待他继续下去,又道:“此不过都是些虚衔,并非卖官鬻爵。如此亦不过是投其所好。那些富商巨贾,一生最为耿耿为怀者,便是地位低下。如今买点盐债,或荣及高堂,或得封爵,亦觉体面。人好攀比,比如若有两家商贾,同在一城,家产相当,一家若买了这盐债,封了爵位,另一家不买,不免便觉低了一头。皇上常,为政者当弃虚名而取实利。朝廷重名爵,不以之轻许人,此为正理。然今日之事,却不得不从权,只取实利。况且,费五十万贯巨款,而只得一虚名子爵,亦能使天下知真子爵之贵。”
“老夫所虑者,是惧为后世开一坏的先例。无论是借钱、封爵,在今日看来,自无不可。然奈后世何?”
“正因如此,我才望能与相公、荆公同心协力,为后世留一典范。”石诚声道,“为政者不能不顾及天下后世,但亦不能因为担心后世,便束手束脚,不敢为天下先。愿相公思之!”
司马光一时默然。
石也只是默默地望着司马光,耐心等待他的回答。他并没有想过司马光马上便会给他答复。这些办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会留下什么样的后果。他甚至想过发行国债筹钱,但在这个时代,想要普通的老百姓购买国债,那简直便是异想天开,而且最后肯定会演化成另一种苛捐杂税。那样的方案,不仅无法服司马光,连他自己也服不了。但是他却知道,宋朝朝廷向商人借钱,是有“先例”的,不过这发生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罢了。而他提出来的方案,更加完善,更加负责任,但数额却也更加庞大。所以,如果司马光最终反对,他也不会觉得意外。他已有心理准备,如若司马光能答应考虑几天再答复,便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然而司马光却让他惊讶了。只是考虑了一会儿,司马光便抬起头,望着石的眼睛,平静地道:“既然此前已经议定,由子明来负责此事,那子明便放手去做吧。”
“多谢相公!”一时间,石的眼眶都湿润了。没有人知道这段时间他承受着多大的压力,他万万没想到,会如此容易得到司马光的支持。
司马光轻轻点了点头,端起炉上温着的酒壶,给石和自己斟了酒,双手捧起酒杯,温声道:“国虽多难,亦能兴邦。”
“国虽多难,亦能兴邦……”石默默念着,举起酒杯来,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