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历史与现实世界(第7/7页)新宋
倡导着“亲民”与“求是”,他提出了“国不富而民富,民先富而后国自富”的施政策略。而所谓“民先富而后国自富”,或者“河有水大河满”,这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社会的变革中,才由一些政治精英提出的新理念。石还劝神宗“切切以人为”。皇帝当时甚至没有听懂,还反问了一句:“以人为”?或许,读者期望中的石,应该更复杂一些吧,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吧,有更多的批判精神吧。那么,我想,作品跟作者的社会阅历,大概还是有关系的吧。到底,这是一部书斋,与一些现实类的政治相比,《新宋》第一卷的厚重感未免在这里削弱了。若要《新宋》的缺失,则是正在此中。它消减了历史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也淡化了深刻的悲剧性,缺乏一个古老民族的苍凉感。它太理想化了。
未来
由于有了石,宋朝将会怎样发展?靖康之耻可以避免吗?中国以后会怎样?还会有蒙古帝国吗?西方世界又会怎样进化?中国会领导一种始于11世纪的崭新球化进程吗?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不时产生着这样的期待。
我读此书的时候,在看到作者写道,辽国上下翻译并学习石的《三代之治》等书,我于是设想辽国会否由此强于宋朝?最终,是辽国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但这可能是刘慈欣这样的人才会去写的吧。
对于未来,其实石人也很无奈。他知道这样做,是在冒险。比如,他并不知道蝴蝶效应的影响下,熙宁七年的旱灾,会不会如期而至,根是未知之数,若是不来,在掀起轩然大波的情况下,他的政治生命就不用了,就算是他的命,哪怕宋廷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只怕也保不住他。
所以,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新宋》的欲言又止,或许还在于,幻想是被心地控制着。如作者,“不要过分地游离于历史之外。以至于我有时候也会郁闷,我为什么不让赵顼拥有现代人的知识,而要选一个石去白手成名?我为什么不能放任的科技的爆炸,偏偏要心谨慎的把一切技术,控制在手工业时代?”在作者看来,白水潭书院的历史任务,也仅仅是“百川汇海”,而非“取而代之”。也只能这样了。
我设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石返回的朝代,是徽宗时期呢?如果石不得不与秦桧的共事呢?或者,是在史弥远的手下呢?则处理起来的难度或许更大一些吧?或者我们这样设想,石不是从1世纪初出发,而是从世纪年代出发呢?甚至,是从世纪6年代出发呢?如果换了另一个人,而不是石,这个人更有野心,他干脆就篡皇帝位子了呢?像石这样的君子,在现实中其实不是很少的吗?或者,我们更需要一个能够推翻神宗的现代人,这样,才能从根上改变中国——在那个一人了算的时代。但作者都没有这么选择,他只是站在他个人的窗口前,去看待那段历史。
这使一切重新回到了不确定性上面。很多人自称看透了现实,看破了红尘,但这种文字,却还能为这个似乎不再有悬念的世界,提供一些看不透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也为我们的后世,保有了更多的幻想的可能。这就足以使文学继续生存下去了。因此,就是,所以,最好还是不要把《新宋》想成了一个迷宫。它其实是文人的一场智力游戏,谁都可以玩的。
※※※
详情请见:xhbs/qikan/51xinshng/indexht
xhbs/qikan/51xinshng/indexht
※※※
《新宋-十字》上下册简体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价:46元。邮购地址:610041四川成都人民南路四段十一号科幻世界杂志社邮购部(到款两日内发书);上经销地址:sf-d
sf-d;发行部咨询电话:028-85245133邮购部咨询电话:028-85246750[详情请参阅《科幻世界》十一期封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