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封疆尽是春秋国(二之全)(第2/4页)新宋
。”
“哦?”老翁睨了曹友闻一眼,傲然道:“不知却是谁家儿郎?”
“好叫世叔欢喜,这家儿郎,却是天潢贵胄,起来乃是当今官家的皇叔,邺国公第十子赵仲玶。”曹友闻一口气完,以为老翁定会喜动颜色,马上应诺。
谁知道那老翁只是挑了挑眉,“唔”了一声:“原来是他家的儿子。”
曹友闻不料他如此反应,大吃一惊,诧道:“世叔难道竟连邺国公的儿子也看不上?”
老翁瞥了一眼曹友闻,道:“允叔只怕不知和李承简家的娘子结亲的是谁?”
曹友闻心里顿时明白过来,笑道:“世叔这却是想岔了。你道李承简结了雍王这个亲家,便以为邺国公家有所不及?”
老翁“哼”了一声:“难道国公家还比得上亲王家?雍王可是太皇太后的爱子,当今天子的亲叔叔!李承简家!”
曹友闻叹了口气,笑道:“世叔呀世叔……你可知道邺国公家柔嘉县主?”
老翁道:“杭州城,如今只怕没有不知道这位县主的。”
“那世叔可知柔嘉县主离京之时,官家流泪相送,御赐金鼓、斧钺,更在邺国御笔画出柔嘉县作为采邑,世叔可见过哪家亲王的县主有这等殊遇?便是公主郡主,大宋朝开国以来,世叔可曾听过?”
“啊?原来传闻竟然是真的?”
“千真万确。”曹友闻来,自己都觉得又是好笑,又是骇人听闻。他其实易听过此事的一些传闻,据当日决定封建邺国公后,太皇太后与皇太后都不舍得柔嘉离京,曾劝她在汴京择婿,但柔嘉执意不允。柔嘉县主离京之时,不仅两宫太后都极怜惜她,多有赏赐,皇帝更是含泪相送,依依不舍,在温国长公主的撺掇下,居然颁下如此荒唐的封赏。虽然朝中对此多有微辞,但太皇太后以成王剪桐封弟,欲借此机会教育皇帝——多半亦是想到这实不过是慷邺国之慨,反正有什么麻烦,那也是万里之外的邺国担着,竟是应允了。只不过听温国长公主后来却是很吃了一些苦头便是。而柔嘉在京时,尚还老实规矩,不料到了杭州之后,却故态复萌,整日抬着御赐的金鼓、斧钺招摇过市,搞得杭州人人都知道来了这么一位县主。
但曹友闻此番受人之托,前来亲,他不敢乱宫内之事,竟亦只得抬出柔嘉县主的事来,权充虎皮。但这等在大宋朝骇人听闻之事,却亦的确能令面前之人动容。
原来他拜会的这老翁姓卢,唤作卢道传,与曹家乃是几代通谊之家。据其先祖曾仕后周,做过上将军,入宋后更拜为国公;祖上还有人在真宗时曾做过殿前防御使,封过侯爵。这些故事,那卢道传津津乐道,曹友闻自听得多了,至于真假,那自是没人知道。不过卢家祖上如何虽不好,但到了卢道传这一代,却的确可称得上富甲一方。卢道传有七子十女,除了他口中的“七郎”是个屡试不第、百折不挠的举子外,其余六子,无一不是长袖善舞的豪商。但卢道传自诩是公侯之后,一心只盼着七郎登科,好光耀门槛。他自己更是以高人雅士自居,素来不屑与寻常商家同列,但这骨子里,却毕竟改不了商人色。
曹友闻又添油加醋地炫耀了一番柔嘉是如何在两宫太后、皇帝面前得宠,赵宗汉在宗室中地位如何如何高,见卢道传还在沉吟,又笑道:“世叔若还是不信,何不差人打听打听,如今封建出海的诸侯,凡是来过杭州的,这两浙路地方官员又是对谁家最殷勤?”
卢道传顿时眯起了双眼,那汴京宫廷之事,他自是所知不多,但是这杭州的官场,那真是一举一动,卢道传皆无不留神。此时被曹友闻一提点,他顿时感觉到其中的蹊跷。谁家正得势?谁家已失宠?这官场的冷暖,是最准确的风向标。
他为捋胡须,望着曹友闻,试探道:“此事却是不同寻常。怎么,这雍王、曹王也要亲贵些……”
曹友闻意味深长地一笑:“世叔可知侄此番是受何人所托,前来作伐?”
卢道传听他言外之意,不由一愣,马上又笑道:“允叔却来卖关子。”
曹友闻微微一笑,道:“侄岂敢。实不相瞒,侄这两年,多是听石相公差遣。”
“石相公!”卢道传吃惊地张大了嘴巴,“难怪,难怪。难怪听允叔在与钱庄总社一道筹划着什么结算钱庄,原来竟是攀上了如此高枝。”他此时看曹友闻的眼色,又已然不同,“只是,这石相公和邺国公……”
曹友闻笑着摇了摇头。
“唔?不是和邺国公?”卢道传疑惑地望着曹友闻,忽然一个灵光,“难道、难道是柔……”
曹友闻连忙伸出手来,做了个噤声的动作,只笑着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难怪!难怪!”卢道传顿时眉开眼笑。曹友闻眼见着便要大功告成,忽见卢道传又皱了皱眉,问道:“方才允叔的这十郎,不知却是哪位夫人所生?与柔嘉县主,可是一母同胞?我听邺国公家的儿子不少……”
曹友闻心里苦笑:“柔嘉县主的生母已经故世。不过世叔放心,这位公子与县主在兄弟姐妹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