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一之下)(第4/5页)新宋

,还能够保持阵形?

    这是耶律冲哥给所有宋朝将领出的一道难题。

    而大宋的将军究竟有没有找到答(蟹蟹)案,唐康与童贯都不知道。

    不过,虽然唐康并不介意夸赞一下耶律冲哥,如今的大宋,已经有这种雍容与自信去夸赞对手,无论他给大宋制造了什么样的麻烦,但他却也并不打算让那接伴官太得意了,他并没有出言反驳接伴官的话,童贯也知情识趣的闭上了嘴巴――这也是唐康最喜欢他的地方,童贯总是知道在什么时候该话,什么时候不该话――两人只是突然高深莫测的微笑起来。仿佛那接伴官是了什么夜郎自大的笑话一般,而二人只是顾及他的面子,不屑于反驳。

    那接伴官被笑到心里发虚,但又不愿轻率相问,只得也闭上嘴巴。完颜阿骨打却似乎突然来了兴趣,他饶有兴致地看了唐康与童贯一眼,但是终于也没有多问。

    因为行礼辎重甚多,在完颜阿骨打部的护卫下,使团又走了近一个时辰,才终于到了广平甸。到了这广平甸,唐康便即恍然大悟,方知这所谓的“冬捺钵”,其实不过是契丹皇帝带着群臣一起避寒。这广平甸位于辽国之永州,乃是一片东西二十多里,南北十多里,地势平坦之沙地平原,此地原都是沙漠荒原,却因为有两河在此流过交汇,反使广平甸成一得天独厚之地,因为其四周都是沙漠,到了冬天,此地便是个极温暖舒适的所在。加上又离契丹人心中之圣山木叶山不远,契丹人坚信木叶山与其始祖及部落发源皆有极重要的关系。每岁十月,辽主与辽国皇后皆要率群臣祭山――“冬捺钵”选中广平甸,不仅隐有得木叶山保佑之意,只怕同时亦是为了方便。

    契丹建国之时间,较宋朝犹长,这广平甸既是辽主每年必来之所,虽契丹君臣不曾在此刻意营造宫室殿宇,然毕竟也自有其规模气象了。自进广平甸,唐康便见帐幕相连,几乎遮天蔽地一般。所有的帐幕是坐西向东。契丹人又在此地多植树木,遂使榆柳成林,使人浑然忘记自己原来身处沙漠之中。

    那完颜阿骨打部护送着使团到了广平甸,便告了辞回去交差。接伴官则引着使团进了一处帐篷――唐康诸人也不以为意,这一路以来,他们所住的驿馆,几乎部都是毡帐馆――驿馆的官吏们显然早已得到宋朝使团前来的消息,准备得亦颇为妥当,几十名兵吏使婢帮着宋朝使团的随从搬卸行礼,几名通译跑前跑后,帮着翻译交流。驿馆特意拨出来五座帐篷给宋朝使团,唐康与童贯各占一座,其他随从兵吏占两座,歌妓占一座。接伴官待到他们安顿下来之后,也告了个罪,吩咐几个吏在那里听候差遣,也辞了出去交差。

    前前后后又忙碌了一阵,伴当伺候着唐康洗了脸,换过干净衣服,又有辽国北枢密院、敌烈麻都司[3]的官员前来问候,唐康心里挂念着正事,免不得要询问递交国书及觐见辽主之事,但那两个官员职位低微,只是一个劲请他们好好歇息,明天再行接风之宴。唐康又问他们能否拜见北枢密使卫王萧佑丹或者敌烈麻都赵思茅,二人亦是吱吱唔唔;又问能否去会见大宋朝驻辽正使朴彦成,二人也是一问三不知。

    唐康顿时疑心起契丹有心轻视,他使前虽然花了很大功夫,翻阅密院档案,记熟外交礼仪,但这些事,却是档案里所不会记载,礼仪里没有规定的。他心里虽然恼怒,却到底也不敢孟浪,只得耐着性子,计议着权忍一日,待到明日见了重要官员,在做计较。

    打发了那两个契丹官员,唐康眼见天色还不算太晚,正是夕阳将落未落之际,他好不容易来一次契丹,虽然知道身处广平甸内,契丹人必不会允许他随意离开驿馆,但他却也不想躲在帐篷之内,吩咐过伴当,便信步出了帐篷,在驿馆内闲步。一路所遇,馆内的契丹人见着他,有认得的也有不认得的,或欠身行礼,或是对他视若无睹,仍旧大声笑,只是他们都是用契丹话交谈,的是什么,唐康却是一句话也听不懂。他细心观察他所遇契丹人的神情、衣饰,却也察觉不到什么忧容,馆内人众,自吏到厮役,所穿衣鞋,也看不出破旧之处。他又回想一路前来之所见所闻,虽然这广平甸驿馆之内,或的确可能是辽人刻意粉饰,但自南京至中京,至中京至广平甸,沿途所过驿馆,所遇百姓行人,他的确也是没见过一人面有饥色。到了这时候,唐康终于不得不承认,契丹如今的确也是处于“治世”之中。

    “契丹不可促图!”――唐康心里,突然冒出他的顶头上司、枢密使韩维这两年常的一句话来。在汴京时,唐康和他的同僚们,私下里都对老眼昏花的韩维颇有微词,他们觉得韩维老怯懦,无当年智勇。但是唐康心里面突然有一点动摇。

    没有亲身到过辽国的时候,无论从纸面上看到多少档案、情报,又从别人那里听到多少传闻,唐康心里面对辽国能处于“治世”,也始终是怀疑的。这种心态在大宋非常普遍,即便是承认契丹处于治世,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切的人,在心里面,也是不曾将夷狄之治世当一回事的,夷狄毕竟只是夷狄而已,他们的治世。又怎能与中夏相比?绝大部分的宋朝士大夫,终其一生,都从未到过辽国,因为他们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