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下自古无能才(五之全)(第3/7页)新宋

宋也是有好处的。”

    果然,便听邓方进在旁笑道:“正是,正是。诸侯国与大宋是一体,此次为

    国分忧,也解了我们不少难题。”

    听得陈元凤在旁边直冷笑。但邓方进俪招做没听见,只是笑嘻嘻的。几人又寒

    喧了一阵,唐康便以公务在身,辞了翟原。众人转回马车,唐康便皱眉不语,一直

    到了馆陶县衙,邓方进迎着三人进入公厅,落座上茶,唐康都是若有所思的样子。

    陈元凤留心观察唐康的神情,却也不去问他。他相是栖聪明的人,自然大略

    能猜到唐康在想什么。其实他的处境乍与唐康也差不多。

    自从吕惠卿倒台后,陈元凤因为有陕西与范纯仁共事的关系,又搭上了范纯仁

    这根线。他虽然有自己的政见与坚持,但是他不见容于新党,又被旧党排斥,他自

    己又不屑于投奔石,因此范纯仁的赏识对他来,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南撒八州军倪之诏,陈元凤人是十分的不以为然的。但是他无法公开反

    对,一是无用,二是这会重重的得罪范纯仁。而眼前对陈元凤来,却正是一个千

    载难逢的机会。压制他的司马光已经死了,范纯仁正式成为石最重要的盟友,这

    次契丹大举犯境,陈元凤相信,范纯仁是绝对不会忘记自己的,他会给自己安排一

    个重要的职务—这是他积累功绩,为将来进入中枢打下基础的最好机会。

    在这样敏感的时刻,他既不能让大名府出现任何的岔子,也不能公然违背范纯

    仁的政策。

    唐康的心理,陈元凤相信与他差不多。

    一方面,他一定要执行石的政策,但另一方面,唐康以监军之身份来到大名

    府,将来在宣抚使司必有重要的职位,这对唐康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要奠定

    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在这场对契丹的战争中发挥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作用。然而

    这南撒八州百姓之政策,会让他缚手缚脚,甚至于造成极大的麻烦。

    这是费力不讨好之事。

    天下没有谁能将这桩差事办得妥妥当当,人人没有怨言。遇上这么大的事情

    总是会出差错,一定会有意外,而且谁也料不到会有多大的麻烦在前面等着自己。

    唐康身为北道都总管司监军,一到大名,诸事不理,首先关心的便这是逃难百

    姓之事,便已经透露出,此事究竟有多敏感,多重要,多棘手。

    南海诸侯招募的那些百姓,对于整个河北的逃难百姓安置来,只是很的一

    部分。绝大部分的百姓即使是被迫逃难,也是不愿意远渡重洋的,而南海诸侯们财

    力也有限,他们若能募集过十万百姓,便已经是宏业—虽然单单是送这些百姓去

    南海,就会令注京至杭州一路州县上,商税大增。而将这些人口送至南海,更不知

    道能让多少海商发一笔横财。但是,诸侯们为了减少开支,必然要尽快将这些百姓

    送往杭州,这许多的百姓集中南下,对于沿途州县的粮食供应、治安,都会造成难

    以想象的压力。这个规模几乎相当于第二次封建,但头一次封建可是用好几年才完

    成的。

    朝廷放任南海诸侯们招募这些逃难百姓,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办得好了,对

    减轻难民压力多少也些帮助,另一方面对注京至杭州、广州沿途州县,以及诸海

    港,都能带来无数的机会。但万一出了意外,瘟疫、流血冲突、盗贼、流寇一后

    果不堪设想。

    但这些自然不是唐康与陈元凤们要操心的,他们顶多上封札子提醒一下朝廷

    就能撇得干干净净。陈元凤相信,唐康之所以皱眉,只是清楚的意识到南海诸侯们

    帮不了他什么大忙。

    他必须另寻出路。

    但不管怎么样,陈元凤相信在这件事上,他要尽力与唐康协调一致。他要把握

    住自己的机会,与唐康建立良好的公私关系是十分有益的。陈元凤已经关汁唐康很

    久,他知省唐康的政见,其实是偏向新党的。他们能找到许多的共同点,影响他们

    成为政治盟友的只是他与石的关系—而这一点其实没那么重要,陈元凤与许多

    石党私交良好,毕竟他与唐棣、李敦敏等人是布衣之交。况且如今正是难得的机

    会,共同关心的东西,会让他与唐康更接近。

    这也是陈元凤愿意屈尊主动陪唐康来馆陶的原因。

    毕竟在范纯仁记起他之前,他还只是一个不上不下的河北路学政使。

    公厅内的气氛显得有些尴尬。唐康皱眉不话,陈元凤低头喝自己的茶,游师

    雄相是默不作声。他莫名其妙妙唐康点了差,但旁人并不知道,他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