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李亦儒详解吃文化(第2/6页)巨星从诗词大会开始

口气,拿起手机给马剑发去视频,“贱哥,对不起!”

    马剑正在写作业,他一头雾水:“啊?!”

    “你在写作业吧?”李亦儒问道。

    “对啊,告诉你个喜讯,我已经做完三大本文综习题了!”

    “真厉害!”李亦儒将镜头对向窗外,“我也让你看看我的开心吧。虽然是冬季了,但商海市这边绿树成荫,外面灯火辉煌,我玩得实在太累了,才进这家著名的餐厅吃口饭,这里的菜很可口,一会儿吃完饭,我还要去KTV唱歌,然后回家呼呼睡觉。

    等明天早晨起来,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一天,然后又得逛街、吃饭、打球,玩到累的时候便呼呼睡觉,有时间的时候还得时常跟你分享我的动态。”

    马剑喜气洋洋的脸上,顿时失去了色彩。

    李亦儒又道:“对了兄弟,我再也不用学习了,有一所高校,已经不需要我高考成绩就可以直接录取我了。哎,好怀念咱们一起奋发图强的岁月啊!”

    马剑:“信号不好,再见!”

    “连接的WiFi信号有什么不好的?诶,别挂啊!诶!”李亦儒放下了手机,重新拿回菜单准备点菜。

    “你不是在跟马剑道歉么?”周楠楠问道。

    “对啊!”

    “那我怎么感觉,本来马剑挺好的心情,好像变得糟糕了呢?”

    李亦儒道:“这就是跟我炫耀的下场啊!没事儿,我这兄弟抗击打能力极强,而且见到我这种潇洒的生活,更会刺激他拼命学习的,本质上我还是为他好。但是,我就不知道你的抗击打能力了。”

    李亦儒说罢,指了指菜单,对服务员道:“一盘花生米,一盘梅菜扣肉,谢谢。”

    服务员走后,周楠楠道:“亦儒你觉得外国的分餐制怎么样?我其实挺向往分餐制的。”

    “在科学上,我觉得是没问题的。咱们古人其实也讲究分餐制的,这都是咱们古人玩剩下的,谁知道好的地方没传承下来,一大堆陋习却传承下来了。”

    “是么?”

    “对啊,咳咳,李老师给你免费讲一下!说到吃,首先,就要说到考古,古人的衣食住行,很多都是依靠考古而历史重现的。

    比如说,鼎、簋、甑、甗、簠这些青铜器中常见的器型,原本都是食器。

    胡椒、花椒、高良姜这些调味料,在曾侯乙战国墓和马王堆汉墓里都有发现;鸡鸭鱼骨在各种墓葬发现的也都不少。

    而喇家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们吃剩下来的面条,这就比较罕见了。阿斯塔拉唐墓也发掘了不少点心实物,其中就有饺子,与现代常见的饺子在大小和形状上几乎一模一样!

    所以说,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是随着考古不停地更新的。”

    周楠楠眼睛瞪得既大又圆:“啊?新石器时代吃剩下的面条都能挖掘出来?还有,你说的那些器具我连怎么写都不知道!”

    “器型器型器型!器具什么鬼?器型!在我这里,一律用器型这个文明用语!”

    “拜托,你要是不强调,我真都没多想!”

    “呵呵!我才不信呢!”李亦儒接着说,“要说吃得从坐开始说起。孔子曾说:‘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设席每每不止一层。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筵上面的称席。筵席之称,由此而来。进餐方式除了席地而坐外,有身份的贵族凭俎案而食。后来我们常说的‘举案齐眉’的案指的就是这个。

    ……

    以小食案进食的方式最晚在龙山文化时期便已出现。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出了分餐制在我国古代出现的源头,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分餐制的产物。

    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史记·孟尝君列传》里也有分餐制的佐证,孟尝君你知道吧,就是特屌的那个人,你想听‘特屌这人’的故事么?”

    “不想!诶,你这个词怎么怪怪的?”

    “那不说了。”李亦儒拿起手机,默默地刷起了微博。

    “想想想,你快说!”

    李亦儒放下手机,优哉游哉地喝了口茶水,才道:

    “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食物。

    一天夜里,田文宴请刚刚投奔自己的侠士,有人无意间挡住了灯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与田文两样,一时间怒火中烧,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们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以谢误会之罪。

    那你知道,这个拔剑自刎的侠士是谁么?”

    周楠楠很好奇:“谁啊?”

    “我帅么?”

    “帅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