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北美有史以来最大的版权侵权案(6更,2万+)(第2/3页)摇滚教父

是未来数字唱片能够蓬勃发展,彻底压死实体唱片的最大优势。

    当然,相较于实体唱片而言,数字唱片的价格更便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比如说,现在购买一支单曲cd,北美零售店里的价格通常在3-5美元之间,即使便宜也便宜不了太多。

    而罗杰记得,前世itunes上的正版数字单曲,没有超过2美元的价格,最贵也不过是1.99美元。

    太平洋对岸的云村、企鹅等音乐网站,购买和下载正版数字歌曲的价格还要更加的便宜,只要1,2块钱人民币。

    一首歌差几美元,看起来不多,但数量累计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在北美,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歌迷,每年购买上百首甚至更多的歌,是很正常的事情。

    算下来,数字唱片能省下一大笔钱。

    而对于歌手、唱片公司来说,数字唱片的出现也是一件好事。

    虽然出售的单价降低了,但成本,尤其是发行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分钱的人更少了。

    少了实体唱片的刻录成本,以及零售商分去的利润。

    考虑到销量的增长,赚的钱反而是更多了。

    唯一受到打击的,可能就是cd、磁带的灌录工厂,以及做唱片零售的商人。

    不过这也是一个产业不断发展,必然产生的问题。

    总有跟不上市场进步,必然要被淘汰掉的人。

    “但是mp3的音质比cd差远了,更不要说跟黑胶比。”

    理查森反驳道:“顶级的音质享受,这是数字唱片无法带来的。”

    这确实是无法反驳的一个论点,也是支持实体唱片会继续繁荣下去的人最主要的理由。

    至少在这个年代的技术上,数字唱片的局限性很大。

    “技术发展的很快,这个问题要不了几年就会被解决。我不是很懂技术方面的东西,不过你想想看,五年前的mp3音频,和现在最新的mp3音频,音质差了多少?”

    罗杰很清楚未来的发展趋势,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而且大部分歌迷对音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尤其那些听歌只为了打发时间的歌迷,只要音质过得去,他们更在意的因素还是价格。而且很多人也没那个条件,去为了一个爱好砸下大笔的美元,这个世界上收入低的人还是占多数的。”

    如果追求最顶级的听觉享受,那花的钱,一般的小富豪都不一定吃得消。

    比如说一套最顶级的环绕式音响,加上相应的黑胶播放器,价格通常会达到六位数。

    一般的人哪玩的起这个?

    能花上几千美元,买一个上档次的高保真耳机,就已经算是狂热的发烧友了。

    “不用担心那么多,数字唱片真正发展起来还得几年的时间。”

    罗杰站起身,在理查森的肩膀上拍了拍,说道:“而且就算数字唱片取代实体唱片,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大,那是唱片公司需要考虑的事。”

    等到数字唱片发展起来,乐队的地位早已经稳定了下来。

    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大量独立音乐人崛起,对流行乐坛造成的巨大冲击。

    影响肯定是有的,数字唱片时代,各种各样的独立音乐人有了网络这个价值惊人的发行渠道,唱片公司就很难再牢牢把持着市场。

    只要花上几千,最多几万美元,谁都可以做一张质量相对粗制滥造一些的“独立专辑”,拿到互联网上来发行。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会导致新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但对于名气早就打响,地位稳固的大牌来说,影响多少会有一些,但却只能算是小风小浪。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数字唱片的法律完善起来,网络盗版得到控制。”

    安妮似乎想到了什么,犹豫着说道:“我们的《摇滚圣经》能不能自己想办法发行数字版?”

    这个女孩,还是觉得让《摇滚圣经》躺在银行的保险柜里,太过于奢侈了些。

    安妮属于那种有什么好东西,一定要拿出来对别人炫耀的性格。

    不喜欢藏着。

    “没那么快的,等数字唱片发展起来,我们的合约也差不多快到期了。”

    罗杰回忆了一下前世的情况,继续说道:“我们没有必要做第一批先行者,数字唱片的利益确实很大,但是我们没有技术,吃不下这块蛋糕。等别人把市场摸索清楚了,我们跟着喝汤就行。”

    什么抢在苹果之前弄出itunes、智能手机之类的想法确实很有趣,“理论上”看起来,也有很大的可行性。

    但是没有最为重要的技术,如何确保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别说这些高科技产业了,就算是某宝、企鹅这样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想要做起来,也不是光有一个想法就行的。

    比如说脸书,在脸书发展起来之前的那段时间里,北美类似的网站、公司大大小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