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瞧这一头的白发(第1/2页)汉明

    资本有着自我修复和强大的本能。

    这样一来,已经投入巨量资产的商户,就会主动承担起为新城现身说法的“义务”,再不需要吴争去说服和解释。

    这些投入巨量资产的商户亏了吗?

    没亏,反而赚得盆满钵满,至少帐面上的数字是无比诱人的,因为所有东西都涨了,尤以土地、房产为最。

    原本七、八两就能买到的城外一亩荒地,经过两年多,如今三百两都买不到。

    其实质,就是一种变相的通货膨胀,本来只值一两银子的东西,突然有一天,要一百两了。

    你觉得发了笔横财,可实际上,你卖掉之后,想买回这件东西时,才发觉又涨了,一百两买不到了。

    这种心态,让人非常纠结,然后有货的不肯卖了,流通的少了,无人抛售了,价格就越来越高,高到无法企及。

    可实质就是,这件东西其实还是这件东西,并不因为价格上涨,变成了两件东西。

    纸面富贵,这是本质。

    但百姓吃亏了吗?

    绝对没有,正象前面说的,这四府的贫苦百姓,只要卖掉他们的地和房产,就可一夜暴富,完全可以去别的府,成为一个富家翁。

    商人、富豪、百姓都没亏,都赚了,谁亏了呢?

    银子从何而来的呢?

    除了这四年以战养战之外,和对外商贸获得的丰厚利润之外,其实,辖下各府流通的,依旧是那些银子。

    后世有个故事非常合适解释这问题,那就是说有个人去住旅馆,拿出一千块钱做房钱,店主拿它去还了买菜钱,种菜人拿它去还了饲料钱,工厂主拿他去还了旅馆费,钱回到店主手里时,那人说不住了,这一千块钱又回到了那人手中,但,这个镇上所有人的欠帐都还清了。

    财富的意义还于流通。

    当然,吴争并不熟悉经济学,但吴争知道,民间财富埋在地下,太浪费了。

    所以,想了个辙,让财富流通起来。

    所以,其实如今辖下各府,有许多聪明人都在猜测吴争是不是会迁大将军府去新城,他们也都想到了不迁的可能,也都想到了吴争的手法。

    但有人会指责和反对吗?

    绝对不会,反而,一旦有人责疑此事,就会遭到无数人的谴责,因为都在一条船上,船沉了,对谁都没好处。

    吴争很游氓,空手套白狼玩得很顺溜,至少,做到了朱以海做不到的事。

    更高明之处在于,无人能真正去捅破这个“谎言”。

    因为新城一直在建,虽然从一开始就没有建城墙。

    当时许多人,包括张国维等人都不解,哪有城可以没有城墙的。

    可现在明白了,因为只有没有城墙,才可以不断地扩大城区,这个“谎言”,才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天知道,如今新城几乎已经占据了原华亭县、宝山所、吴淞江所,几乎占了整个松江府的三成。

    马士英是聪明人,快三年了,他自然也想通了这个问题。

    所以,他在担忧。

    他不得不担忧,因为谎言终归是谎言。

    谎言部有戳穿的那一天。

    吴争能如此顺溜地玩空手套白狼的招术,不是他长得帅,而是利益趋向。

    所有人都在其中获利了,哪怕是纸上富贵。

    但只要这谎言一直持续下去,就不是谎言,而是事实。

    可如今遇到了麻烦,大麻烦。

    这个谎言之所以从开始就被人信,并一直信到现在,甚至信的人更多,信得更坚定。

    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吴争如神,战神!

    战神自然不能打败仗,打败仗的自然不是战神。

    道理很简单,可做起来太难。

    这场海战,如果败了,这个“谎言”就会如同肥皂泡般破灭。

    无数的内、外商人都会纷纷舍弃新城,这是一场灾难。

    如果与郑成功发生战争,也会有无数的内、外商人离开杭州、松江府。

    道理也很简单,商人们最大的利益是海外贸易,南海一旦发生战事,谁的船队能顺利北来?

    商人赚取利益的同时,最看重的是稳定,他们需要资产安全,这是天性。

    所以,想明白了的马士英怎能不担心?

    他认为吴争此次冒风险出海,恐怕为得是就是与郑家达成协议。

    但他猜测到不易,除非吴争肯接受郑成功提出的一些原本不该放弃的条件。

    可这又会影响到辖下各府民众对吴争的信心。

    马士英自己想不通了,也只好腆着脸上前主动“交待”了。

    “王爷可是打算在海上会晤延平郡王?”

    吴争轻哼了一声,斜眼看了马士英一眼,“本王不是说过了吗?郑家的事,郑家自己去料理。”

    马士英舔短嘴唇道:“可逃遁的郑家水师一旦顺利返回南面,那对王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