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我去寻懂王(第3/4页)大唐扫把星

神放松。随即说了大唐不便出兵的缘由……那时武阳伯就在观察逻盛炎了吧”

    贾平安点头。

    官员笑道:“果然,我在侧旁观,发现武阳伯在观察逻盛炎的神色,于是我也仔细看了看,发现逻盛炎竟然嘴角放松……”

    外交是一门极为细致、细微的行业,一个表情,一个口头禅都能成为研究的对象。

    “这说明南诏压根就不想大唐干涉六诏之事!”以后南诏就仗着大唐的支持,最终在玄宗时一统六诏,成就南诏国,大唐的西南从此就多了一个大敌。这也是外交失败的典型案例!

    “这说明一件事。”贾平安笃定的道:“在南诏的眼中,先借助大唐稳住局势,等时机成熟之后,就出兵一统六诏。”

    这个判断让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所以武阳伯就再度提及了出兵之事,确定了南诏求援只是个借口。”官员赞道:“逻盛炎心神失守,随即武阳伯一问铜矿之事,他便下意识的说了出来。如此,南诏利用铜矿诱使大唐出兵的判断可以休矣!”

    朱韬惬意的道:“原先朝中和鸿胪寺的判断是南诏想用铜矿的消息来诱使大唐出兵,如今看来却不是。那么他的目的就一目了然,是以此为由要兵器钱粮。”

    多亏了贾平安!

    贾平安起身告辞,众人一改先前的怠慢,起身相送。

    随即朱韬进宫。

    “竟然不是诱使大唐出兵”

    这个判断让李治不禁冷笑,“看来南诏心思不纯,空口白牙就想拿了大唐的好处。”

    “朱卿辛苦了。”李治对朱韬此人还是很满意的,此事后就更满意了。

    “陛下,此事乃是武阳伯问出来的,臣不敢居功。”

    陛下,把武阳伯弄来鸿胪寺吧,我亲自带他!

    朱韬眼巴巴的看着李治。

    竟然是他

    李治想到了当初贾平安坑了新罗使者的事儿,就摆摆手。

    朱韬却梗着脖子道;“陛下,武阳伯乃是外交之才,当来鸿胪寺。”

    李治不禁笑了,“此事朕自然会斟酌。再有,今日之事暂且守密,不可外说。”

    再啰嗦就是逼迫帝王。

    懂王遗憾告退,但却不知道皇帝为何要封锁这个消息。

    李治看着他出去,叹道:“贾平安当初设计让倭国疏离了新罗,朕当时觉着乃是手段。可上次去漠北时,他能安抚同罗部,这看似手段,但却离不开对那些部族心思的洞察。其后劝了突厥部族举族归附,这便是外交手段……看来朕往日却是小看了他。”

    王忠良谄笑道:“再多的才,也只是陛下的臣子,任由陛下差遣。”

    李治看了他一眼,“你懂什么”

    原先他觉得贾平安就是一把刀,他能用,也能毁掉的一把刀。

    可如今看来这个年轻人不只是刀,为官做事的能力也不差。

    刀和臣子的待遇自然是不同的。

    看来,朕要重新审视一番这个年轻人了。

    但他有自己的手段!

    “记得武媚那边在操持贾平安的亲事,朕这里出几件玉器,让她妥善赏赐。”

    王忠良去了。

    李治走出宫殿,微微眯眼看着天空。

    “南诏……小小的地方,竟然也敢和朕玩弄手段吗谁给他们的胆子!”

    第二日的朝会。

    褚遂良看着李勣微微一笑,“英国公昨日可想清楚了”

    昨日李勣在南诏之事上和他们意见相左,褚遂良顿时就引领着那些人展开了围攻,一番话让人举着老李已经不堪重用了。

    这便是软刀子杀人。

    李勣老糊涂了,经常出些馊主意,误国误民……

    真要形成这样的舆论态势,老李哪还有脸面为官

    李勣看了他一眼,起身道:“陛下,臣昨日归去仔细琢磨了许久,以为南诏之事不可轻视。”

    就这

    褚遂良的嘴角微微翘起。

    “朕也以为如此!”

    咦!

    皇帝为何赞同了他

    褚遂良不解。

    “臣以为南诏那边铜矿当为真。”

    褚遂良马上驳斥道:“可南诏势力纷杂,去采矿弄不好就会引发不测,到时候西南糜烂,你英国公去安抚吗”

    “褚相可知南诏的心思吗”

    李勣含笑问道。

    “不外乎就是想借着铜矿之事来诱使大唐出兵罢了。”

    这是宰相们的判断。

    小贾昨日可是送来了消息……李勣冷冷的道:“大唐出兵,南诏难道能自安他们难道就不担心大唐顺手把南诏给灭了”

    这事儿老东西们干得出来,连长孙无忌都认真考虑了这个选项。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唐,不管臣子们之间有什么纷争,当涉及到外部问题时,动辄灭国的议题最受欢迎。

    “那他们为何求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