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节 赵胡(第1/2页)我要做皇帝

    日落之时,刘德刚刚从宫外回来,王道就过来禀报道:“殿下,南质子赵胡求见……”

    “请他进来……”刘德解下身上的佩剑,让人给他换了一套衣服,吩咐着道。

    这南质子赵胡就是现在的南王赵陀之孙,也是将来的南国王。

    其实呢,此时,南国根就不是一个什么独立的王国,准确的,这个趁着秦国崩溃趁机自立的政权,在实际上,它真正独立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

    也就是秦国崩溃到汉室建立之间的那段时光,南王赵佗混的很开心。

    但是,刘邦在长安登基建国之后,赵佗第一时间就进入了汉家天子的视线之中,刘邦于是派陆贾为使,持天子节,前往南告知南君臣中国天子已立,赵佗立即就表示愿意臣服,尊奉汉家天子为主君。

    这样就有了君臣名分。

    千万不要看这君臣名分在此时的影响力。

    南国,虽然是秦始皇时期才被中国征服的土地。

    但是,秦始皇在位之时,前后十三年,向南移民数十万,这数十万中国移民不仅带来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

    南国的大臣、将军,也几乎都是从中国走出去的。

    南国的文字、制度,也基都是抄袭的中国。

    这样的背景下,赵佗一臣服,南就等于宣布承认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依然保持着事实独立,但在理论上,其实已经统一了。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赵佗从此就遣使朝贡长安,接受汉家天子的册封。

    这要是在周代,南的地位,大概就跟吴王夫差,王勾践差不多。

    吕后时期,赵佗趁着汉家内讧,再次独立,还借口长沙王离间他跟吕后之间的关系,派兵攻打长沙国,吕后派隆虑侯前去讨伐赵佗,隆虑侯周灶这个二货在暑天强行进兵,导致他率领的军队大面积中暑,还没交战就失去了战斗力。

    等到他修整好了,吕后驾崩了,于是,只能罢兵。

    赵佗没人管,因此威风了几年,还因此大着胆子称帝。

    不过等到刘德的祖父刘恒从代地来到长安被大臣们立为天子后,重新派陆贾前往南,赵佗第一时间就认怂了,不单单去了帝号,还自称‘蛮夷大长老’,先前的称帝是因为无聊。

    到了刘德的便宜老爹即位后,赵佗更是第一时间上表朝贺,更将其长孙赵胡送来了长安,作为质子。

    在刘德的记忆里,从此以后,南国就会将其太子作为质子送到长安,一直到它后来被灭为止,从未有中断。

    而且赵佗死后,其实南在事实上已经驯服了。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建元四年,另一个割据政权闽发兵攻击南,当时的南王,就是即将来拜见刘德的赵胡,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派兵抵御,而是立刻上书汉家天子,请求天子裁决。

    理由是‘两俱为藩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兴兵攻臣,臣不敢兴兵’然后‘唯天子诏之’。

    这样的表态别是一个藩臣了,就是汉家的刘姓诸侯也不过如此!

    因此,刘彻就高高兴兴的派了两路大军前去帮助南讨伐闽。

    闽也是个怂货,汉兵未至,自己就把那个擅自出兵攻击南的王杀了,首级献给汉天子。

    这是因为闽、东瓯,其实比之南就更加不是什么独立王国了。

    事实上第一代闽王无诸、第一代东瓯王摇是故长沙王吴苪的手下,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都是立过功的,他们的王位也是来自于刘邦的册封。

    所以,综合这些事实,刘德知道,南、闽、东瓯的问题,其实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南、闽、东瓯的百姓,也不是匈奴之类的异族,而是流着中国血统的中国人。

    假如能不动刀兵,就能让其回归祖国,刘德自然不会动刀兵了。

    刘德就记得很清楚,刘彻登基后不久,东瓯就举国内附,具被安排在江淮一代。

    其后的两征服战争与其是征服,倒不如是平叛,汉家天子大军一到,叛乱的逆贼部授首,两军民甚至国君都高高兴兴的庆祝了一番自己终于不是蛮夷,而是中国人了。

    故而,对于即将来拜见自己的赵胡,刘德也是拿出了一万分的诚意,为此,他特意换上衮服,戴上旒冠,以最正统正式的方式来接待赵胡的拜访。

    不多时,一位身穿深衣,头戴冠帽的年轻人在王道的引领下,走进来,朝刘德叩拜道:“臣赵胡拜见殿下……”

    刘德听了呵呵一笑,这赵胡无论是话的方式还是腔调,都跟关中士子没什么区别了。

    这是便宜老爹的功劳!

    去年赵胡一到长安,便宜老爹就派了舍人赵绾前去教导其读书识字,还十分体贴入微的给赵胡找了几个温柔的女子照顾。

    一边是儒家润物细无声的洗脑教育,一边是美人的软玉温香。

    才不过一年多一点,赵胡就已经从里到外都被改造成了正宗的不能再正宗的中原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