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我有钱投资不就好了(第1/3页)全世界都在逼我做女神
男人哀求的声音继续。
“老大哥我们这么多年朋友了,你说我也不可能骗你是吧。”
“不是,老弟我知道这剧本不错,但是拍不出来有什么用?没人给发行啊,赚不到钱!”他把剧本往桌上一扔,表情充满了无奈,年轻人好是好,就是愣!
“不会的,我有办法的,只要拍出来就一定可以发行的。”年轻男人不服气。
他的话彻底惹得对方不耐烦:“你连投资人都没一个,靠你们几个学生老师能整出啥?拍出来你找谁发行?又是低声下气到处求人?”
两个大男人在茶桌上争执不休,听口音都不是上海人,两人的语气越发激动,还能听到捶桌子的声音。
也幸亏听戏时间过了,茶馆没什么人,要不然到时候好事者就把他们团团围住当猴看。
叶疏言不知怎么选了个他们身后的桌坐下,点了壶茶,又给黛尔雯要了几碟子蜜饯,说不清是什么想法,绝不是听墙角,就是这个朴素打扮的男人让他有点在意,好像有印象见过。
“老弟,我也不和你说了,投资我能投资,最多五千,这还是看在我们多年的情分上,不能再多了。”精英打扮的男人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是在跟我扯有的没有,我就一分钱不投。”
他这钱投进去就相当于打水漂,十有**不能回本,他自觉已经仁至义尽。
话说道这个份上,年轻男人像是被打了闷棍的鱼,垂着脑袋,低头丧气的有一口没一口喝着茶。
也幸亏面前不是酒,不然按他这架势,没一会儿估计就醉的不知今夕是何夕。
男人还想说两句安慰话,一看他这状态,到嘴的话硬生生憋下,给自己灌了口茶:“老哥也只能帮你到这了,你要是嫌不够老哥也没办法,今天的茶水钱我付了,我还有事你慢慢来。”
男人起身,看了他一眼,到最后也没说什么,说着拎起公文包,头也不回的走了。
这场拉投资再次失败,贾樟柯的心也跟着凉了大半。
他来魔都的时候是怎么和朋友们说的?
说他一定能拉到投资,他们一定能把这部电影拍出来?这下好了别说拍出来,就连预想投资的一半他都拉不到,难道这部电影又要流产了?
贾樟柯心很乱,他使劲回忆还有谁有能力投资他们的电影,想来想去,一个人选都没有,脑子里乱成一锅粥。
黛尔雯好奇的看着那两人,两人争执了什么,而后一拍两散。
她听不懂他们的话,不过那严肃的对话声也能让她猜到不少:“他们是吵架了吗?”
单纯的问了句,随即心思又投到了食物上,华夏很多东西她都吃不惯,不过吃的习惯的倒是都挺好吃的。
她捻起盘子里的小糕点,丹麦人喜欢酸甜口,吃东西也爱脆甜,这种软糯微甜的糕点说不上喜欢,倒是那些糖泽水果深得她心,一连吃了一小碟子。
叶疏言倒了杯茶,轻抿一口,入口醇厚,柔滑,回甘很快,丁家寨古树茶口感确实不错。
“我能再要一盘吗?”黛尔雯没得到回答也无所谓,反正她也只是顺口问一句,倒是这吃的却是好吃。
“嗯。”叶疏言看了她一眼,她身前的碟子都已经干净,又为她叫了两碟子果脯,继续皱着眉思考那个男人到底哪里见过。
!!!
是!
贾樟柯!
叶疏言恍然。
贾樟柯,多数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多数人对冯小/刚这个名字更熟悉些。
起码一听到“冯小/刚”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拍电影的。
就算不知道他具体作品有哪些,但总归有个第一印象。
贾樟柯也是,他们都是第六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所谓第六代导演就是指那些“六十年代生人”的“第六代”。
成长于80年代,浮出海面真正出名在90年代初。
九十年代是个神奇的年代,这是华夏面向世界发生重大转变的年代。
经历过各种痛苦,也得到过各种救赎,创作历程的艰苦,新文化的冲击,旧文化的约束,自身艺术生活的独特性,外来思想的冲击,使得这一代人拍摄的电影充满了矛盾。
生活经历使得“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灰色调。
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偷、妓/女,这些底层人物成了他们描写的对象。
相比较于国名度高的冯小刚,贾樟柯鲜少被人知道,他拍摄过的电影也是得奖的多,知道的人少,看得人更少。
艺术电影本就是个怪圈。
叶疏言的眼神骤然发亮,他放下茶杯,起身,走到隔壁桌,目光炯炯的看着对方。
吓!
戴尔雯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看他神采奕奕,有些不明所以。
“你好。”
贾樟柯也被吓了一跳,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他那标准发音给震惊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