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汇聚(第2/3页)毒奶混子
着被夕照染红了的湖水,我想起范仲淹的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太阳已经偏西,斜斜地照在岛上肥嫩的灌木丛,金丝万缕。还没靠近小岛,远远地,我就看见岸边等候我们的友人。他们笑盈盈地表示欢迎,寒暄着帮忙拉行李箱。
当中有个画院新招的年轻小伙,刚毕业没多久,笑脸中洋溢着涉世未深的纯朴。他知道我来自遥远的岭南,有点向往,但言语中又舍不得如此平静安逸的生活。他像一条自由自在畅游在山涧小溪的鱼,向往大江大海的壮阔和辽远,又惧怕外面风大雨大,波涛汹涌、浪花无情。
夜色降临,春末的晚风缓缓吹来。点点星光高而远,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白天的小岛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其时游人皆已散尽,四周一片寂静。
我房间的窗下面是一片生得蓊蓊郁郁的灌木,树叶被晚风吹得轻轻招摇,映着从窗里透出的光。白天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岛屿隐藏在夜色中,稀稀落落的灯光倒影在湖面,波光粼粼。四周奇异的寂静中,隐隐传来拍岸的水声。和许久不见的几个友人把酒言欢直至夜深,入睡后澄明无梦,如宿于世外桃源。
隔天,朋友带我离岛回城的一条老街漫逛。在他们看来如此稀松平常的街景,我却优哉游哉地感受到与岭南截然不同的江南风情,如痴似醉。林立密布的江南风格建筑,随处可见的古玩店和字画店。精美独特的小饰品琳琅满目,最多是那些散着香味的绿檀珠子。
老街对岸的新城区,靠近江边是一片新建的文化旅游街区,一座座看似古老的大院没有什么人气。入驻商家寥寥,只有零星的几间屋有人在画画。屋内陈列着新画的油画和国画,难得看见一两个人影,一闪即逝。
散淡的阳光照在铺着青石板的大院。挂在两间屋子之间的红色的灯笼一只连着一只,莲藕似的。一棵棵移栽过来的老树已经抽出新芽,在微风和阳光中微微颤动。我没想到还能看到年代久远的一幕:两个木匠正在忙碌地工作,切割木板的机器声吱啦吱啦地响着。
走累了,我们就坐在江边的长椅上晒太阳。旁边的迎春花开得灿烂热闹,蜜蜂围绕着嗡嗡起舞。还有一位怡然自得的白发老翁拿着鱼竿一动不动在钓鱼,像一尊石像。远处不时有白鸽从江面掠过,慢悠悠的飞到对岸消失不见。脚边有三五成群的麻雀,矜持地踱着小步,一点也不怕人。
江的对岸,几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轰隆隆的正在拔地而起。朋友举起手机不停地捕捉这古老与现代参差对照的镜头。天上的云悠悠地飘过,叫人恋恋不舍。
晌午用餐完毕,我们进一步寻景于古村落的深处。村里面都是一些老旧的房子,小巷中偶尔会见到往来的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大概都到外面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慵懒的狗躺在路边呼呼大睡,趴在围墙上晒太阳的猫眯着眼似睡非睡。
整个行程唯一见到的一个年轻人,是一家豆腐店的小伙子,二十出头,长得圆头圆脑。我们一群人围上去买即食豆干。他见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客人,立刻从午睡的惺忪中打起精神来,很自豪地说自家的豆腐保留着最传统的、最原始的做法。他说自己祖祖辈辈都干这一行,电视台也曾报道过他们家的豆腐店。
村落的破败与冷清让我产生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感。虽然不时能看到几个小孩在狭小而古老的巷道里追逐嬉戏,但这些有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村庄没落在所难免。
天色渐暗,蛋黄色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就挂在屋顶的瓦檐。伴着饭香的炊烟从瓦屋顶上的烟囱飘出,袅袅娜娜地飘向河面。淡蓝色的烟越飘越淡,飘着飘着便散了,只见落日无声。
夕阳的余晖淡淡地照在村尾的小河,边上一个老妇人挑着两桶水往一片菜地走去,斜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回到小城中心,昏黄的街灯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喧嚣的人声慢慢地沉寂。青石板路干净整洁,有模糊的反光。街边的小店生意寥落,天还没全黑,很多店铺就已经打烊。
小城安详静谧,我却莫名地想起古龙小说里的那些潜伏着刀光剑影的小镇。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不前……
从岭南到江南,不知不觉就已经一个多星期。每日游山玩水,寻幽探秘,仿似梦境一般。我终究还是要离开,回去那座日夜奔忙的城市。虽然短暂地把尘世的纷纷扰扰抛到九霄云外,但隐居避世到底只是一个梦想。旖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遗迹只能留在我的心里。
回程的那天晚上,又遇上飞机晚点,临近午夜才升空。遥远的天际繁星点点,我的位置靠窗。窗外的星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仿佛触手可摘却又遥不可及。从高空往下望,地面像一片刚刚发生过大火的秋收后的农田,密密麻麻的灰烬还没有熄灭。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翱翔,地面越来越近,万盏灯火由远及近。原本是一窠一窠散布在不同地方的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亮。
萤火虫变成了亮丽的火把,沿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公路一路燃烧。火柴盒似的房子渐渐变大,窗户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