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怨气如海,众生之苦,顾锦年为生民立命【求月票】(第3/8页)大夏文圣

放眼看去。

    一幕幕画面,突然涌入脑海当中。

    有一对新婚之人,遭遇洪灾,跟随家人逃难,来到江宁府后,为换粮食,刚入门的妻子卖身,成了别人的丫鬟,而三天后,送出来的却是一具尸体。

    有一个老妪,亲眼看见自己的亲孙被人活活打死,不知道拖去何处。

    有一个妇女,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神志不清,不知呢喃着什么,而襁褓婴儿也早就没有声音。

    无数百姓,注视着江宁府。

    他们眼中是麻木。

    他们的眼中是绝望。

    他们的严重,是痛恨。

    而江宁府内。

    一条条花船出现,莺莺燕燕无数。

    商贾们,成群结队,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歌姬之声,优美绝伦。

    古筝弹奏,纵有三千音,道不尽百姓之悲苦。

    这笑声,遮不掉世间丑陋。

    万民的哭声,也穿不透这森严无比的城墙。

    将士官兵们,立在城墙之上,他们麻木冰冷,看尽一切疾苦。

    听啊。

    这哭声扰人心烦。

    看啊。

    堆如山一般的百姓,卑微如蝼蚁。

    有书生立于高台之上,落泪不止。

    有老儒散尽家财,却换不来几斗粮米。

    有人将民间疾苦写于纸上。

    几痕笔墨,又怎能道尽这疾苦。

    呜呼。

    呜呼。

    泪水化海,却也融不了这些铁石心肠。

    哭声如雷,也惊不住这些商人躯体。

    美酒成河,花船游街,笑声之下,尽是白骨血肉。

    这一刻。

    顾锦年怔怔而立。

    他做不了任何事情。

    他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可入眼,是无数难民脸上的绝望与麻木。

    闭上眼,耳边响起的如雷般的哭喊之声。

    这一刻。

    顾锦年知道怎么回事了。

    是难民之怨气。

    冲天而起。

    没入古树之中。

    而自己,正在经历着这些痛苦。

    人死之前的绝望。

    离别之时的绝望。

    恨意,怒意,哭意。

    如此恐怖的怨气,让顾锦年几乎快要崩溃。

    而一切一切的景象。

    也在这一刻,逐渐消散。

    死去的人,已经死去。

    活着的人,等待着死亡。

    人世间,是苦海。

    而这一刻。

    顾锦年深深明白,何处为苦海。

    在他看来,江宁郡之难,是一场阴谋。

    各地官员,将所有的事情,汇成一叠奏章。

    所有人都告诉自己,洪灾之下,百姓受苦。

    可顾锦年无法亲身理解。

    然而现在,顾锦年彻彻底底理解了。

    两行清泪落下。

    难以言说的情绪在心中滋生。

    他能感受到每一个逝去之人的绝望,也能感受到每一个逝去生命的痛苦。

    这一刻。

    他真真切切的明白,何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轰。

    刹那间。

    一切景象彻彻底底消散。

    大夏书院。

    宿房内。

    顾锦年睁开眸子。

    脸上泪痕依在。

    方才所经历的一切,历历在目,使他无法忘记。

    此时。

    他无法入睡。

    此时。

    他的内心,遭受无与伦比的煎熬。

    江宁郡之事,与他无关,可亲身经历这一切,任何常人都无法承受得住。

    万民之怨。

    江宁府内。

    死伤无数,多少百姓葬身粮灾之中。

    若洪灾无情。

    可应人间有情。

    恨意。

    恨意。

    恨意。

    冲天的恨意,在顾锦年心中沸腾起来了。

    这不仅仅是顾锦年的怨气。

    更是江宁府千万百姓的怨气啊。

    倘若,当真天灾无情,他们没有话说。

    可真正致死的原因是吗?

    是没有粮食吗?

    不是。

    而是有人在背后大肆敛财,为了赚取白银几两,无视人间疾苦,无视百姓之苦。

    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神,再一次浮现在顾锦年脑海当中。

    痛苦。

    痛苦。

    顾锦年不断落泪,古树吸收了太多的怨气,太多的悲伤,几乎要让顾锦年崩溃。

    然而。

    就在这一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