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顾锦年东荒一统策,永盛天怒,文武辞官,朝野震动!【求月票】(第6/7页)大夏文圣

天下人都要笑话自己。

    先是被占据十二城,国运丢失一部分,领土也没了。

    现在一个和亲,又失去国运,往后只要出现任何天灾人祸,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自己这个皇帝没有当好。

    说是身败名裂也绝对不足为过。

    这如何不让永盛大帝暴怒?

    这一刻,满朝文武都不敢说话了,一个个低着头,沉默不语。

    尤其是礼部。

    更是死一般的寂静。

    “来人。”

    此时,永盛大帝开口,目光冰冷。

    “将礼部左侍郎,右侍郎,送去悬灯司。”

    “礼部所有涉嫌和亲之事者,全部送往悬灯司彻查。”

    “暂革职礼部尚书杨开,待事情彻查结束后,若无问题,再议处置。”

    “同,朕即日起,设立东厂,负责监督文武百官,可调遣悬灯司,镇府司,大理寺,皇权特许,首领太监拥有先斩后奏之权。”

    “设魏闲,刘言,为东厂正副首领。”

    “魏闲主内,刘言主外,大夏境内,各府各郡全力配合东厂行事,胆敢阻碍东厂办事,一律处斩。”

    永盛大帝开口。

    这一番话说完,满朝文武顿时惊愕一片。

    礼部大洗牌,这个他们可以接受,毕竟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说句难听的,就算跟礼部没有关系,可还是要带一些责任。

    毕竟和亲的事情,就是礼部负责,不严惩一番的话,说不过去。

    可动到了尚书这个级别,就有些夸张了,礼部尚书之一,这可是天官啊,基本上大夏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影子在里面。

    杨开被革职,虽然只是暂时的,可这种暂时更加恐怖,下面有这么多人等着这个位置。

    真要皇帝不开心了,换一个就换一个,你又能如何?

    可一旦礼部尚书杨开被革职,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因为这件事情受牵连了,大大小小无数势力都要倒台,就是这么夸张。

    只是这一切也都能忍,杨开在朝廷里还算是人缘不错,只要陛下不是铁了心要换走他,等风头一过,大家说点好话。

    顺便再让太子出面,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设立东厂的事情,这就很离谱了。

    监督百官。

    这不就是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刀吧?

    而且让一群太监宦官来监督他们?说实话他们的一举一动,岂不是全部要暴露出来,想要搜集他们的证据,其实根本不难,找人时时刻刻盯着就行。

    如此一来,大家的小命全拿捏在陛下手中了。

    皇权集中,这很夸张,他们没有谏言之权,或者是真得罪了陛下,忤逆了陛下,是不是说以后要被秋后算账?

    再说句不好听的话,永盛大帝还是理智一点,可换下一个皇帝不理智咋办?

    谁招惹他,他就让东厂去查,查完之后多多少少有点问题吧?

    一但有问题,咔嚓一刀脑袋下来,还不会有人帮你说话,因为你做错在先,死了活该。

    大夏王朝有御史已经够了。

    现在又来个东厂,这如何不让人心慌?

    “恳请陛下三思而行。”

    “设立东厂,监督百官,此等行为,会引得百官生畏,往后无人再敢直言,祸乱朝纲,再者即便设立东厂,也不可让宦官为政,应当请儒道正直之流掌权。”

    “可保公平。”

    此时此刻,宰相李善开口,他很严肃,希望皇帝收回成命。

    这事开不得玩笑。

    “恳请陛下三思,宦官执政,千古奇谈。”

    这一刻,百官齐齐开口,连武将都跟着开口。

    没办法啊,原本是文武对立,我喷你你喷我,双方敌人很明确,而且立场不一样,喷来喷去无伤大雅。

    可现在多了一个东厂,监督百官?权力更是比御史还大。

    毕竟御史想要弹劾一个人,先要收集证据,然后再慢慢调查,确定了再上来弹劾,弹劾了,大家就开始嘴炮,说赢了就没啥大事,说不赢就倒霉。

    一切都有操作空间可言。

    可现在让宦官来执掌东厂,大家都别玩了,这些宦官明显是跟着皇帝的,也就是说,查谁和不查谁,完全就是皇帝说了算。

    甚至说,如果得罪了这帮宦官,可能自己也倒霉。

    自然而然,文武得联合起来,抵制这件事情。

    “三思?”

    “匈奴国窃取国运之事,尔等要是有一人提前与朕说,朕都不会这般。”

    “至于百官生畏?若没有做亏心事,为何惧怕?”

    “莫要在这里找什么借口,此事朕意已决。”

    永盛大帝也很直接。

    借助这件事情,直接设立东厂。

    东厂这个概念,在他脑海当中早就浮现了,只不过他一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