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万里悟道,圣道之苦,天命显世,大世枷锁(第4/7页)大夏文圣

顾锦年来说。

    稷下学宫,对他而言,并不是主要目的,他这次行万里路悟道,收获的东西,的确很多。

    他以红尘百态之事,来印照自己的思想。

    前前后后半个月的时间,顾锦年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

    大多数还是恶。

    少部分才是善。

    他看到生而不养之事,也看到老而不赡,他看到有人因嗜赌,以至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番茄免费阅读

    也看到有孩童苦苦求学,深夜之中,借助月光看书,以沙盘练字。

    亦看到有富裕家人,孩童顽劣,不尊父母。

    太多太多的事情了。

    顾锦年以旁观者的角度,观看着这一切,除非真正是无法忍受,不然顾锦年不会出手。

    因为出手,也于事无补。

    而这一切一切的事情,让顾锦年看到的只苦。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哪里有什么繁荣昌盛,那只是某些粉饰罢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去。

    这段时间来,顾锦年都在思考一件事情。

    那就是,圣人的路,到底在何处。

    他不断的摸索着圣道。

    但始终无法真正明悟,何为圣道。

    永盛十三年。

    十一月十九日。

    距离稷下学宫开启,还有最后十一天。

    各方势力都在瞩目。

    稷下学宫。

    学术之争。

    这本来就是数年一度的大戏,不说每一次都会有人提出新的学问,但每一次都会有不少大儒,不断的完善先贤之道。

    学术之争。

    其主要分两派。

    一派为新学,以开创新的学问,从而完善到极致,推广于天下读书人。

    一派为旧学,以四大圣人为基础,拿先贤的书籍,去理解和改善。

    毕竟圣人之学,需要代代完善,圣人的学问,太过于高深,需要后世人去理解,转换成另一种意思,符合圣道的过程当中,再让世人更好的去理解。

    旧学之道,人数最多。

    遵从圣人之道,即便有过错,也不会遭到恶劣抨击,反倒会引起探讨,除非你不知死活,非要扭曲圣人之意,不然的话,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

    至于新学。

    自稷下学宫开设至今,鲜有新学诞生,谁要是敢提出新学,谁便会成为众失之的。

    倒不是针对,而是对学的认知。

    首先你要有极其高的威望,不然的话,随便跑来一个人,就说要开创一种新学,谁能接受?

    其次,你的新学,必须要得到众人认可,若得不到众人认可的话,那也没有作用。

    这点还真是,不是说你的学问好,就一定能发扬光大,要大家都觉得好,有道理,才能形成,不然世人皆醉我独醒有何意义?

    学问,是一种传播,而不是你一个人独享。

    要适应每一个人,或者是说,适应整个大环境,你才算是学问。

    可以有瑕疵,但不可不符天意。

    再者还有一点的就是,随着圣人的出现,天下读书人对圣人的敬畏之心,已经变成了一种狂热崇拜,你开创新学,在某些人眼中,就是不尊重旧学。

    会带来先天的厌恶,从而会进行抨击,那么这样一来的话,事情就会变味,从而产生矛盾。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稷下学宫一直呼吁,学术探讨,只在学术。

    可古今往来,有人曾开创新学,结果被百家大儒狂喷一顿,然后灰熘熘离开,离开也就算了,后来被文坛排斥,落了个凄惨下场。

    这就是开创新学的恐怖之处。

    不是一般人,真不能随便说开创新学。

    永盛十三年。

    十一月,二十日。

    子时。

    天穹灰暗,群星无光。

    距离稷下学宫开启还有最后十日时间。

    一切显得无比安静。

    孤山上,顾锦年靠在一棵古树,眺望着远方,思绪着诸多事情。

    自从见过太多恶之后,顾锦年不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观点。

    人心中之恶,到底由何而生?

    一路走来,他发现大多数的恶,大多数的悲苦,并非是王朝所致。

    就好比,前两日他见到一户人家,孩童留守在家中,被爷爷奶奶照顾,而因天气问题,两位老人相继感染风寒,躺在家中修养。

    却不曾想到,孩童顽劣,就因为不顺他心,趁着两位老人服药休息时,一把火点燃房屋,将两位老人活活烧死。

    至于这孩童,被暴打一顿后,连夜被他娘亲带走,其父得知消息,痛苦不堪,但一时之间,找不到自己的妻子与孩子。

    这种恶,几乎挑战顾锦年的底线,他利用神通之术,查到孩童的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