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少年包青天》惊人的回报率(第2/3页)华娱1997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把片方电视剧卖给某家电视台。

    首轮最贵,如果是独播更不用说,很多都是天价。

    像是《少年包青天》想要拿下大陆市场的首轮独播权,最低也要50万一集,甚至要更多。

    一部剧2000万+的支出,哪怕是那些经济大省的电视台也不一定能吃得消,所以很少有电视台玩这么大。

    一般都是几家电视台共同首播,降低购剧价格,平摊风险。

    除了首轮,还有二、三轮,这个价格对比首轮肯定要大跌,而且不一定能卖的出去。

    只有那种首轮收视不错的火剧,才能吸引其他电视台购买二、三轮播映权,而且越火价格越高,卖出去的也越多。

    理论上,一般首轮不会超过3~4家,第二轮不会超过6~8家,不然大家一起播,影响收视率,至于第三轮,那就几乎没啥限制了,给钱就卖。

    这里面还有一个潜规则,让片方可以超出数量限制,那就是另外把首轮、二轮播映权卖给那些城市电视台,也就是所谓的市级、区级电视台。

    这些电视台不上星,对那些省台上星卫视的收视影响寥寥无几,很多省台都不重视。

    所以,在没有明确合同规定的话,片方是可以走这个漏洞的。

    但关键就在于很多市台买不起,而且购剧欲望不强烈,很多都等着第三轮片方白菜价甩卖时占便宜。

    极少数特别火爆或者意义特殊的剧,少量市台才会出手,但价格也会比省台低很多。

    当然,以上只是大部分正常的播映权模式,实际上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法。

    比如有某家电视台彻底买断一部剧的,还有第二轮多家电视台联合一起买剧,买下了几家电视台平分,还有不允许片方卖第三轮的。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就是一个原则,电视台想省钱还要最大限度提高收视率,片方则想尽办法从电视剧上多捞一点,双方根据各自利益,各种扯皮。

    2港台及海外播映权

    港台地区还好说,现如今很多电视剧都是港台内地两头卖。

    大部分都是先在港台/内地播出,收视火爆后,再引进内地/港台。

    当然,也有两地同时首播的,但这种情况不太多,非常考验片方的人脉和电视剧本身影响力。

    至于海外就更难了,除非人家主动引进还能卖上点价,要是批发销售,价格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3赞助费和贴片广告

    赞助费很好理解,一般就是商品植入广告或者某某景点、地区出钱邀请剧组拍摄,用以宣传。

    现在市场还不是特别成熟,只有极少数剧组能得到一笔可观的赞助费。

    等到后来市场成熟了,赞助费将会成为影视剧的重要收入,甚至有剧组仅靠赞助费就直接回本小赚的例子。

    至于贴片广告,算是时代特色,也是植入广告的一种。

    一般都是片尾出现一个大大的广告图片,把片尾字幕和视频盖住,故而叫贴片广告。

    这还算普通的,过分点甚至会出现在正片,在左上角、右下角出现个图片或者几行字。

    不过后者比较影响观剧体验,而且算是抢电视台的活,所以很多电视台明令禁止,贴片广告也大多都是在片尾出现。

    这个贴片广告,全靠片方操作,有的人一部电视剧能拉到几千万的广告费,有的人一毛钱都卖不出去。

    所以这方面,片方重视却也不重视,全看命。

    4广告兑换时间

    这个就比较复杂了,简单点来说,就是把电视台出让一部分广告时间,片方去拉广告,拉多少都算是片方的。

    很多电视台购剧资金不够,就会采用这个方法,用来抵除购剧资金。

    这个方法在九十年代和世纪初并不算罕见,不过后来随着各种原因,这个模式就比较少了。

    与之前的贴片广告类似,这个法子全靠片方操作。

    有些人如鱼得水,甚至一分钱不要,专门运作广告赚钱,有些人则根本不沾这套,只要真金白银。

    5dvd版权

    这个也就一说,盗版横行,即便卖出去了,价格也就那么回事。

    以上这五个渠道,算是如今电视剧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余下还有一些分支,利润有限,而且比较复杂,就不一一列举了。

    《少年包青天》首轮卖得不错,港台也成功卖出播映权。

    但是赞助费,由于不是都市剧,不好插植入广告,也没什么景点邀请宣传,收入廖廖。

    贴片广告倒是卖出去了三个,一家100万,再度进账300万。

    这个价格算是中等水平,考虑到陈勇和曹轩都没什么广告商渠道,也还算不错了,甚至要不是曹轩戳着,连300万都卖不出去。

    贴片广告的受挫,也让陈勇打消了兑换电视台广告时间的想法,老老实实选择真金白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