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毛病’(2)(第2/3页)华娱好人传

一个跨国的,在东亚地区的caa模式。(注一)

    想得是挺好,但是实现困难。

    别的不说,李算是穿过来的,抱有和曾嘉一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少,但是为什么,没有一家国内公司,能再造一个caa,反而是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资本,创建了国内的影视托拉斯呢?

    因为,国际环境不好。

    曾嘉已经不是第一次李算的聪明了,他有体系化的思维,可以让他在编剧和制片人之间无缝切换。

    曾嘉看着李算问:“我这有什么问题吗?”

    “钱不是一切。

    姐,你这套计划,需要一个统筹,并能最终做出决策的人,这个人不但可以把你东拼西凑来的团队整合,还要了解国内和韩国的差异。可以帮助国内外的团队进行无缝衔接和沟通,又要能调和双方的矛盾。

    最后,他需要能把外国水土不服的东西,和国内不够时髦的东西进行此消彼长,最后融合成一个让观众满意的作品。

    姐,我光说都累,你觉得可能吗?”

    曾嘉的眉头跳了下,她不是没有过国内外磨合的担心,但韩国那边是编剧中心制,导演更多是担任一个制片人的角色,所以都归属sbs/kbs/mbs等电视台,人家是有旱涝保收的编制,又相当于终身雇佣制(很复杂的人事合同),摆烂可以咸鱼,奋进有上升通道,挖起来,难度太大。

    李算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编剧实力上尚可,且能原创故事,是她要构建的制片体系中,关键的一环。

    至于导演?

    就说中戏,北电,每年有多少导演毕业?

    “事在人为,不试试怎么知道?”曾嘉看着李算说。

    很多公司的经营模式往往不错,但问题就在于,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下属和他们一样,会把自己当作公司的主人,发挥充分的主观能动性,结果一看,除了自己奋进之外,招聘来的都是一群老黄牛,不抽鞭子是真不动。

    究其根本,不过一点。

    老板和高管拿的是股份,而员工拿的是工资……这就是,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导致了员工积极性不足,生产力下降。

    但这事儿又不是改变生产关系能解决的,因为老板也不知道,自己这生产模式到底能不能赚到钱,够不够分股份。

    李算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知道,什么能赚到钱!

    他看着曾嘉说:“姐,时间差不多了,咱们到韩国去,这三亿我怎么花,每一分我都跟你说清楚。”

    “你给我一份ppt就行。”

    “文字和图片能传达的东西还是有限,既然是花公司的钱,不如,大家一起去转一圈。”

    曾嘉看了赵若瑶一眼,只见这位名义上拿了股份的下属,正在跟地勤小姐姐一起研究手相。

    她长叹一声,看向面前的李算。

    “走吧,希望这次,你能说服我。”

    ……

    首尔,或者叫汉城,这地方此时比起燕京还算时髦,对比魔都,便有些不足。

    从海关出来的时候,曾嘉还特意看了一眼李算的护照,那真是崭新如一张白纸,但李算却对首尔别样的熟悉。

    咳,首尔有些地方,是不招待外国人的……啊,除了本国人和本国人的爹。

    第一站,大学城。

    这地方也叫梨泰院,韩国的女子大学,几乎都在此,学生多,本国人多,本国人的爹也多,是着名的外国人聚集地,三里屯那些被外国人带走的小姐姐,比韩国人已经收敛多了。

    王巧可是华夏留学生,赴韩留学三年,主修服装设计专业,在留学圈有个隐形的歧视链,一般来说,家里有点小钱的,孩子犯过事儿的,才会选择在亚洲留学。

    好在,她属于前者。

    她在约定地点等待这一次寻求‘伴游’的客户……咳,现在的伴游,还是字面意思,纯粹是提供翻译和向导服务。她有点担心对接的客户,因为此次的客户有一男两女,虽然那男人听起来对韩国很熟悉,但是男人那张嘴,懂的都懂。

    她站在咖啡厅门前,穿戴普通,却还时髦,韩国人在妆造上的技术,全亚洲只比不过岛国。

    一男两女走了过来,他们穿戴并不普通,从男士手表到女孩的奢侈皮包,等同于恨不得把‘我来自华夏’写在脸上。

    不因为别的,只是单纯的人傻钱多。

    “您好,是李先生,曾女士和赵女士吗?”

    看李算点了点头,王巧可随即说道:“三位好,我是你们的向导,主要负责……”

    “你等等。”

    李算制止了王巧可的自我介绍:“这次行程不用你安排,我们只需要你翻译,同声翻译,你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这客人有点奇怪啊。

    “你是指什么方面的同声翻译?”

    李算一愣,突然想起了电影《上流社会》,在剧情后半段,三个配角之间的,同声传译画面,他咳嗽一声:“一些商务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