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新方向(第2/3页)我在四合院有个家
人造冰核,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使雹云、雨云的机制产生转化因而达到增雨防雹目的的一种民用炮弹。
然而,人工降雨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地发射人雨弹就可以了,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
毕竟人工降雨作业只有在一定的自然云的条件下才能获取所需的增加水量的结果,技术条件还无法做到人工造雨。
因此大气探测技术、应用气象技术等专业人才就派上用场了。
顾海山和王焕初两人听完周济民的话,都激动到浑身颤抖。
如果这件事真的成了,那必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儿啊。
按照周济民描述的情况来看,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一旦把气象局在全国建立起来,干旱问题,或许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了。
「老顾同志,你们政务部门要开始组建气象局,最后是跟军方合作,因为后续的人工增雨所需的高射炮,还得从军方这边大量采购呢.....」
「没问题,熊猫同志,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周济民笑了笑,继续道:
「你们也别激动,还得在我们绿洲新城这边慢慢形成规模,把技术给摸索清楚之后,再向全国铺开,不要急嘛....」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事情还得一步一步来,脚踏实地去完成任务才行。
三人会议结束了,王焕初便火急火燎地离开了,顾海山也忙着开始组建气象局这些事情。
而周济民则是回了一趟家,然后开着飞机前往京城。
文津街,元宵节刚过没多久,周济民再次来到这里,领导们都有些奇怪,怎么最近来的这么频繁?
随即,老林等几位领导跟周济民聊了一会儿,很快就召开了会议。
想要在全国各地建立气象局,这一点倒是简单,然而,这必然会增加***的负担。
毕竟全国大概有一千六百多个县级或同等级单位,就算这些单位都只增加两名气象局成员,那全国来看,就需要三千两百多人。
这些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了。
更别说两个人肯定是不够的,最起码也需要三五个人才行,搞气象监测的专业人才、高射炮发射和维护人员、联络员等等。
所以不管如何精简,最基本的配置,就不能少。
关键是,上哪找这些优秀人才?
母庸置疑,高射炮这些,肯定是由部队这边来负责,可是其他专业人才,就没那么简单了。
「领导,我是这么想的,今年七月份,我们绿洲新城需要更多的中考之后的考生来报名参加考试.......」
周济民提出了他的要求,那就是拔高考生数量和质量。
因为他不仅仅需要气象、地震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医学等方面的人才。
所以十分迫切,也想着老林他们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此时有位领导,却突然对周济民的通讯卫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好几个问题。
天气预报嘛,京城这边能不能提前安排上?
「领导,快了,我们预计是上半年先发射三枚火箭,下半年三枚,到时候有了六颗卫星之后,通讯、气象等方面的功能就可以得到加持了.....」
原本的通讯卫星系统,只能做到个大概,很难在局部范围内有所成就。
听完周济民的话,领导们接着又询问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
他都一一作答了。
空间站的建立过程,遇到的问题太多了,但这样的情况下,能逐步建立起相应的机制,让国家受益,而不是胡乱花钱,这样才是最好的。
技术嘛,研究出来之后,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那才是大遗憾。
作为科研工作者,务实的作风才是正解。
和领导们聊完之后,周济民离开了文津街。
针对气象局这些机构的建立,领导们也需要时间消化,并且也再次旧话重提,那就是在新城这边建立试点。
如果到时候可行性确定了,再推广全国。
其实,在绿洲新城这边建立气象局试点,难度系数还是蛮大的。
主要是这边的气候特点是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老干旱了,想要实现人工增雨的目的,难度很大。
不过周济民还是答应了下来,毕竟现在的绿洲新城可不是以前的绿洲新城了。
从***年开始建立绿洲新城,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当初成立的时候,新城就已经大不同了,毕竟整座城市都是由周济民自己一人完全建立起来的。
后续的扩张,也是由他出了很大力气。
要不然,真指望农学院那些植物学家和学生们,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小城快速扩张的目的。
十年过去的绿洲新城,气候特点也慢慢改变了很多。
最起码现在的降雨量是增加了很多,而且降雨也基本上可以被存储起来,用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