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 祸从天降(第1/6页)回到明朝当王爷

    紫禁城中即将爆发一场大战,这场大战虽无硝烟战火,却比挥动千军万马更加激烈、比攻占数城数府的得失更加强大,因为今日之战决定着整个大明朝廷今后是谁来左右政局。

    与此同时,一场看起来无关紧要、似乎对朝廷大局不会有什么影响的造反也在霸州开始了,最初的人数不过区区数百人,就象无边枯原上的一点点火光,毫不起眼……

    正德皇帝刚刚申明六科给事中倡起、百官响应对杨凌和刘瑾两人的弹劾,要求两人当廷自辩,刘瑾就哀嚎一声,猛地冲前两步,跪倒在御案之前,大放悲声道:“皇上,老奴为皇上分忧,殚精竭虑,从不敢稍有疏忽啊。然而老奴是内臣,素为外廷忌惮鄙视,必欲除之而后快。

    皇上可还记得,您登基秉政之初,老奴只是皇上跟前奔走以效犬马的卑微之奴,并无职权,又有何滔天大罪了?可是刘健、谢迁等一众奸党挟百官之威以逼宫,硬要皇上杀了老奴等人啊。前事历历在目,今日不过是旧事重演,不同之处是,刘健谢迁已去,换成了杨凌焦芳罢了”。

    刘瑾到这里,涕泗横流的抬起头来,指着杨凌道:“杨凌奉旨考察科道,带领一帮无知少年,蛮横无礼、擅权专断,以致监察瘫痪,百官们人人自危。黄给事中具折上报,乃是他的份,不知怎么,杨慎却反咬一口,指老奴为试图转移目标为杨凌脱罪。

    皇上,谁不知道杨慎出于杨凌门下,两人有师徒之谊、举荐之恩,杨慎必是受杨凌指使。诬陷老奴,请皇上明查。”

    杨凌瞧了刘瑾一眼:“这家伙的声情并茂,看来昨晚上一定没少背功课,上次刘健谢迁等人给他们和自己安排罪名无数,那时刘瑾确实谈不上什么大恶,不过是做为奴才,想尽法子给主人找点乐呵罢了,结果的祸国殃民、其心极恶,皇上想起旧事,对他今日这番话必有同感。”

    看看正德皇帝,果然面露同情之色,杨凌记着朱湘儿的嘱咐,不敢直捣要害。原先准备的犀利辞都用不上了,只得斟酌着道:“皇上虚怀若谷,善纳忠言。引百官所谏,反省已过,为肃清吏治,正科道源。臣不胜惶恐,受此重任,岂敢不尽忠职守?”

    “臣查肃科道贪官。大量证据指向刘瑾,刘瑾身为内相,手握‘批红’大权,且掌百官查考任免之权。臣查出的贪墨官员,多与刘瑾有染,刘瑾歪曲监察意,任意安插私人,科道在京官员不过百五十人,其中过半有罪。刘瑾枉纵为恶,昭然在人耳目。他是因此惶恐,故而反咬一口!”

    杨凌想先抓住贪墨一事,看看风头再,张彩一听杨凌提及吏治和官员任免,那他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不禁出班辩解道:“皇上,查考科道整肃吏治,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大权在握,酷法严律及于诸臣,致使众心汹汹,人人自危。臣对此甚感忧虑,有些话不得不。

    皇上,集于科道者,皆为士林精英。内中或有贪脏枉法,以权谋私者,然而威国公株连过半,现在还在纠查,大有要一打尽之势,难道这些官员就没有忠君爱国、忠直清廉之人了?杨凌此举,致使科道官噤若寒蝉,不敢作为。

    皇上,太祖皇帝设立科道,令其风闻言事,就是为了监察吏治,而科道官的选拔,必须进士出身,难道这些进士们自幼所受圣人教诲都荡然无存了,何况有皇上亲裁、内阁及吏部任免、内廷查考制度,其中能有多少庸臣贪官?如此下去,岂不使言官再不敢言,天下官员失去约束吗?事关江山社稷,臣不得不犯颜直谏:威国公查抄科道当止矣!”

    刘瑾会哭,哭得皇上心软。可要是论口才,还是张彩会,的人心动呀。刘瑾派精神一振,立即伸长了脖子看向杨凌:瞧你子怎么!

    杨凌没,因为杨慎先蹦出来了,有些撕破脸的话,哪怕只是反唇相讥的,官位高的人出来,就会有人你修养不够,弟出马就好,对了那就年轻有为,错了那叫年轻气盛。反正不管咋,都是朝气蓬勃,看人要看发展嘛。

    杨慎长揖一礼,彬彬然地道:“张大人此言差矣,下官以为……”。

    刘瑾恨死这个老给自己捣蛋的家伙了,再他哭跪了半天,皇上忘了让他起来,两腿也麻呀,一见他跳出来了,立即趁机站起来,戟指道:“大胆,吏部尚书与威国公爷君前言论,你一个的六品都给事中,也敢插嘴妄言?”

    杨慎心平气和,向他微揖一礼,有点害羞地笑了笑,只了四个字:“我、是、言、官!”

    刘瑾顿时语塞,何谓言官?言官是监官和谏官之合,又称台谏,通称言官。官职虽,却是代表天子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在查官的官,而且对天子的过失可以直言规劝甚至封还圣旨的人。皇上都能当面直言相劝,旁人还拿什么架子?

    刘瑾老脸通红,恨恨的退到一边,杨慎一拂袖子,象是掸掸灰尘似的,恭声道:“张大人,科道官之选拔出于进士,皆为士林精英,久受圣贤教诲,道德品性自无不妥。然而若是进士出身便是品性保证,朝中百官十之八九又何尝不是进士出身,品性自然足以自律,何必再设科道监察?”就是科道之内,三品以上都察官员要自纠自省,还要接受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