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粮食也是武器(第1/3页)毒清

    ≈qut;那就让粮食的利润高过棉花的利润,今年是不成了,但咱们可以下订单,预付云烟做定金≈qut;

    既然到了粮食,杨猛也就拿出了自己的法子,云南在土地和粮食上做了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之中,杨猛也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与需求

    ≈qut;这怎么成?粮食怎么能和棉花相比呢?这样一来,粮价就是翻上十番,也不能和棉花的价格相提并论啊!≈qut;

    作为商家,棉花多少钱,粮食多少钱,潘仕成还是基有数儿的,自己这爱婿是在开玩笑了,拿粮食与棉花相比较,这就是不可能的

    ≈qut;我的利润,比如米利坚的种植园,他种一季的棉花能收入一万两银子,那咱们就许给他一万五的利润

    棉花的投入大,产量,而粮食就不一样了,翻倍的粮价就能让米利坚的多数种植园改种粮食,这对咱们来是件好事儿≈qut;

    列强各国,尤其是英吉利,出口到大清数量最大的货物,就是棉布和棉纱十五家商盟大量的进口洋布,洋纱,已经开始大规模摧毁大清的土布和织机了

    大清各地的饥荒,一半是由于天灾,另一半则属于**了,十五家商盟的成立,加快了这个速度,未来的两三年,将是老百姓最为艰难的岁月

    土布无利可图,还得亏,单单这一个环节上的问题,就能让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僵局之中,没了这份收入,地租,税赋,会慢慢的压垮他们

    朝廷的财政紧张,又遇上了银荒,朝廷急于吸纳民间的金银而民间的交易,铜钱和以货易货才是主流,朝廷吸纳民间金银的举动就是在变相的加重银荒的危害

    打了一季的粮食不够地租和税赋,朝廷如果不减税田地无人耕种的恶果,几年之后就会上演,这也是地主,朝廷,老百姓,在利益上的争斗

    地主和朝廷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不会做出变革的,不变革,这个矛盾将来突出最后就是席卷大清的民潮

    这个并不是杨猛自己的观点,魏五的明湖书院,和岑毓英的幕僚团,都对此事做出了预测而林则徐打算在云南大举开采银矿的举措,也是为了缓解这样的矛盾

    但云南一地,不可能缓解整个大清的银荒,杨家通过云烟吸纳来的金银,也不会大批量的送给朝廷云南流通的金银,最终还是在杨家手里打转,因为杨家控制着整个云南的商业,这些银子不可能流到朝廷那边

    云南的税赋不能自理,也就没有官银解京一了云南的银子很多,足以解救银荒之中的大清,但大清不是杨家的,杨猛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通过洋布,洋纱的进口,杨猛也看到了经济武器的厉害,现在的大清,也算是处于人为的经济危机之中了

    英吉利的棉纱和棉布,既然产销量巨大,那自己在他的货源上下手,会不会给英吉利的经济,也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呢?

    印度的棉花,米利坚的棉花,是英吉利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地,以云烟为杠杆,撬动印度和米利坚的种植业布局,究竟会对英吉利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这样的好戏,杨猛打算好好的看看,既然大清即将陷入乱局之中,那列强们也别想好过了,印度和米利坚的种植园沦丧,也不知会带来多大的后果

    引起乱子那是肯定的,既然大清都要乱了,不如大家一起乱,趁乱摸鱼,才是发财的好时机

    杨猛的野心不,可潘仕成却不支持,高价购粮就要高价卖粮,商人赚取的是利润,已经翻了一番的粮价,再加上利润,大清谁人买得起?

    ≈qut;星斗,咱们做买卖,讲究的就是有利可图,高价购粮,没有销路啊!

    这利钱打哪来?再者了云烟的需求终归有限,你产的多了,洋人不一定能用的了啊!≈qut;

    云烟虽是个赚大钱的买卖,可云烟的市场也不是无限量的大,总有饱和的一天,用云烟换粮食,在潘仕成看来,就是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但这两年,爱婿杨猛的权威太盛,在正事儿上,潘仕成也不敢随便驳斥他,只能变着法子,来服自己的爱婿

    ≈qut;对啊!就是市场有限,咱们才要用云烟换粮食,您东印度公司还有米利坚的拧主,手里握着大批的云烟会怎么办?

    换不成钱,一是问咱们要银子,二是找印度和米利坚的百姓要银子

    问咱们要银子,他们无利可图,向百姓们要银子,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咱们这里用云烟当银子使,相信他们也会有样学样的,把云烟当工钱,一半银子一半云烟,或是一半粮食一半云烟

    既顶了工钱,又挣了银子,岳父大人,您他们会作何选择呢?

    向老百姓要银子,那就是变相的给咱们开辟了市场,这云烟偶尔吸个十次八次,没多大问题,但只要连续吸食一段时间,想戒掉却是个大问题,**成的人,这一辈子都戒不掉

    而且我也让帕特里克父子,在欧洲调查过,他们那边吸食的次数,有些太过频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