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徐州烽火血成河(第2/2页)骁骑
一月,曹a第一次替父报仇率兵攻打徐州,军头裹白绫,身披麻衣孝服,士气高昂同仇敌忾。攻入徐州境内之后,曹军势如破竹,勇不可挡,沿着泗水北岸一路攻城拔寨,短短两月之内便攻下徐州过半郡县。
但凡攻陷一城,曹a明令军劫掠钱粮财物,屠戮城百姓,捣毁府衙城池,曹军所过之地烧杀抢掠,遍地尸骸,最终付之一炬,沦为赤地。直到曹军粮草用尽不得不暂时退兵之时,徐州大半郡县已被曹军烧杀劫掠一空,待曹军撤兵之后,只留下一片满目疮痍的赤地,以及无数残垣断壁。
战后,只有少数百姓侥幸躲过此劫,死里逃生幸存下来,而大多数百姓不是被杀死便是被曹军强行带回兖州,真正躲过杀戮之人十不存二。
时隔三个月,曹a大军再次卷土重来,号称百战精锐的十万青州兵浩浩荡荡杀奔徐州。大战伊始,前后不到十天,曹军便再次占领去岁攻陷的城池,既而沿着此前足迹继续攻城掠地,战力依旧凶猛强悍,势不可挡。
半月之后,曹a大军已然攻至徐州州治郯城城下,徐州攻防战就此展开,而一败再败的徐州牧陶谦已然退无可退,惟有誓死相拼,才能薄郯城。
郯城如果失陷,那陶谦便是大势已去,只能退守海西,逃亡其它州郡避难了。
故此,郯城是徐州州府所在,事关体大,断不容失☆重要的是,这里是陶谦苦心经营多年的根基之地,对于他这样一个年过古稀之人来,自己辛苦奋斗多年的太平乐土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让他痛心疾首,肝肠寸断,悔恨不已◆是曹a还不肯罢休,他惟有与郯城共存亡,不惜一死也要薄州府,否则他死不瞑目。
去年年底,陶谦向冀州袁绍、幽州公孙瓒求助。因袁绍和曹a是好友同盟,因此袁绍拒不发兵救援徐州,坐观徐州成败。好在幽州公孙瓒与陶谦素来交好,关键时刻,他手下的平原相刘备率部驰援徐州,挽救陶谦于危难之中〗后曹军撤兵,刘备及其麾下五千兵马却不曾离去,仍旧留在徐州支援陶谦,直到现在。
今天已是曹a亲率大军攻打郯城的第五天。
而今城下护城河早已被填平,原清澈的河水已然被染成鲜红色,断流河渠中漂浮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残躯断臂,还有无数泡得发白的血肉和血衣碎甲。
连续攻城五日,曹军付出死伤八千名将士的惨重代价,而守城一方的陶谦所部同样伤亡巨大,伤亡将士数量与曹军不相上下。
拥有城池之利,陶谦麾下徐州军仍然付出与攻城曹军相若的伤亡代价∩此可见,曹a麾下将士之精锐善战,而陶谦一败再败也绝不是没有原因,徐州军战力低下就是他败于曹a的关键因素。
究其原因,自从陶谦提领徐州刺史开始,至今已有六年之久,昔日诸侯联盟讨伐董,陶谦也只是提供粮草支持,并没有出动大军前去会盟参战。此后他任用臧霸领兵剿灭琅琊郡黄巾余孽,遂将徐州黄巾贼赶往青州境内,自此徐州境内再无战事,太平安逸。
天下局势最为纷乱复杂多变的六年之中,陶谦麾下徐州军几乎没有参与任何大战,再加之六年以前天下尚未大乱,仅仅是甲子年昙花一现的黄巾暴*,除此之外,徐州六郡几乎从未发生过大战。除了黄巾暴*之外,再往前数落一番便再无战事,因为徐州是中原腹地重镇,边境战事根不会漫延到徐州境内。
如此以来,徐州军战力如何俨然然是不言而喻的。
久疏战事,这个句话用在徐州兵马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连续百年没有发生过大战,难道还算不上久疏战事吗?
或许曹a之所以如此坚决的想要攻下徐州,正是看准了徐州兵马久疏战阵的弱点。乱世当中,曹a此举绝不是恃强凌弱,而是英明睿智,目光敏锐,下手极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