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燎原之火】2/3(第1/2页)骁骑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骁骑》更多支持!
蔡邕一脸沉思状,看向李利的眼神仍有狐疑之『色』,却不再继续追问。更新显然,李利的都是实情,如今城中的百姓确实是来多了,烟『花』柳巷之地也愈发兴旺,以致很多学生无心读书,沉溺于酒『色』之中的学生不在少数。
蔡邕沉默不语,华佗、张机和孔融三人自然也不敢多问,三缄其口,沉默是金。
随着李利登基做了皇帝,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就像无法逾的鸿沟一样横在君臣之间。让华佗和孔融这些当代大儒,在面对李利的时候都不敢轻易开口话,担心言多必少,祸从口出,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株连满『门』。
悬殊的地位差异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促使之前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再也无法回到从前,无法重温当年促膝夜谈的情景。
在此之前,华佗、张机二人是大将军府的常客,三天两头去串『门』,蹭吃蹭喝是常事,连吃带拿也屡见不鲜。但是随着拥立李利登基的呼声来高,华佗和张济两位神医就很少在大将军府『露』面,除非李利下令召见,否则他们轻易不会踏入◎,皇宫半步,即便从宫『门』前经过也会绕道而行,唯恐碰到内府的家眷或是被李利撞见。这并不是他们和李利及其家眷之间有矛盾,而是人老成『精』。深谙处世之道,担心自己一旦和皇家之人扯上关系。早晚惹祸上身,自身『性』命是。连累阖家老幼是大,是以明哲保身无疑是上上之策。谁闲着没事到皇帝家串『门』,嫌命长了,活腻味了?
自古道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绝非无稽之谈,而是屡试不爽的人间至理。
从古至今,帝王无情,皇族中人所在的地方就是是非之地,谁沾上谁倒霉。或许。对于醉心于功名利禄之人来,脑子里整天都想着攀龙附凤,借此博取君王的欢心,从而鱼跃龙『门』,飞黄腾达。但是对于华佗、张机和孔融等人而言,眼下他们已经位极人臣,身份、地位和名望都有了,位比三公,誉满天下。对此他们已经心满意足,再无其它奢望。
正所谓无『欲』则刚。现在华佗、张机等人不再奢望还像之前那样与李利无话不谈,结为忘年之『交』,只希望自己能够安安稳稳的授学。将生平所学传授出去,如此一生便没有遗憾了。至于其他事情,与他们毫无关系。既不热心也不参与,一『门』心思都用在学院的教育上面。
此次若不是涉及他们所在的三所学院。他们绝对不会『插』手,更不会过问此事。但涉及他们的教学场地和学生。他们就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弄』清楚皇帝为何突然下令重建校区,为何要将皇家学院搬到城外。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李利禀报,准确地应该是求情。
在不久之前的封赏群臣之中,从太学院结业出仕的上万名学生当中,军事学院的学生大多获得提拔封赏之外,从政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升迁。为此,这些出自孔融、蔡邕等大儒『门』下的学生们意见很大,纷纷请求他们的老师替自己做主,出面讨个法。
至于谁能给他们一个法,这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皇帝李利之外,何须劳烦蔡邕和孔融这样位列三公的当代大儒亲自出面?
换句话,当下也只有蔡邕、华佗、孔融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国宝级人物才敢直接询问李利,在李利面前他们想什么就什么;无论对错,李利都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原则上只要不涉及军国大事或触及底线之事,李利一般都会应允,都要给他们一个面子。毕竟,多年以来他们很少主动开口提要求,一直都是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真正称得上是劳苦功高。对于他们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型大儒,李利打心眼里敬重他们,只要是合理要求,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
不过同样是皇家学院的院长,却也有亲疏之别。相对而言,蔡邕在李利面前无须顾忌,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询问,可华佗、张机和孔融三位副院长却要谨言慎行,轻易不会开口,有事相求的时候也需要慎重组织语言,想好之后再,不会贸然开口。
详细解释了重建皇家学院的原因和相关事宜之后,李利看得出来,孔融似乎有话要,却又心存顾忌,『欲』言又止。顿时李利心下了然,大致猜出了他的心思,却不当面点破,对此事避而不谈,随即转移话题道:“新校区建成后,老校区将改成崇文馆。崇文馆分两部分,一部分作为专『门』培育皇室子『女』和功勋大臣子『女』的场所,另一部分作为储藏典籍和撰写史册之用。届时,皇室子『女』和功勋子『女』的教育问题,朕自有安排;一旦有暇,朕会亲自前来授课,因此授学之事就不劳烦诸公了。余下收藏典籍和编写史册便权委托于诸公,还望诸位不辞辛劳,编写我晋国史册,着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宗旨,务必给后人留下一部详实的史册典籍。不知诸公对此可有异议?”
“此乃臣等份内之事,义不容辞,请陛下放心。”孔融应声答道。他是负责撰写史册的太史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