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一章:长生大道(第1/2页)玄衍神术
琅嬛。
人是最记仇的生灵,往往在被伤害时,需要数倍于此的奉还,心里才能得到平衡。
事实上,对于修士而言,心里的平衡比修为身还要重要。因为失去平衡身,就是一种心魔。修士掌控伟力,能伤人也会伤己,一旦生出心魔,就很难驾驭。
失控的下场,往往就是毁灭。你自己不毁灭自己,别人也会毁灭你。
苏伏杀死怪物,出了一口恶气,念头自然顺畅。这时就有一种心念通达,百困而不惑的感觉。
心念通达,难以言述的气华游走周身,诸脉窍穴发出震鸣。灵觉照见处,方寸灵台有神妙气机演化,如层叠的云,轻轻翻滚间,就有一种即将发生一成变的感觉。
这时咔咔和骷髅们纷纷融入他体内,来到识海。在识猴,它们轻而易举重塑“肉身”,就连甲壳都和原先一般无二;眼眶中的幽火重新丰沛起来。
前言有道,修行境界乃镌刻于灵魂之中。一个人的灵魂大,决定了他是否能走得更远。试想一个野苹果般大的灵魂,思想定然贫瘠,如何容纳得下高境界所需的领悟?
人的灵魂玄之又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肯定存在。硬要个所以然来,那就是人的思想。
凡间有“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法,实际上就是心态和思想的转变,也可以称之为境界的升华。
当然,思想繁而且杂,乱而且不可告人。百样人生,就有百样思想,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之中有好有坏,灵魂自然有低贱和高洁之分。有些人纵然年纪到了,思想也不会改变,灵魂的质性就十分的不堪。
“花落枝未残,微雨洗清秋。一切都很好。”这是苏伏体突破真人时的领悟。
花虽然已经凋谢了,但根茎仍然生机勃勃,来年还是能开出同样美丽的花;雨季的最后一酬,洗去了即将到来的秋天的萧瑟。这一切都很美好,没有什么好难过的。
苏伏不是一个悲观的人,,
最后点化他的则是公孙楼用他的死,成了他的生。二者之间,颇费思量。
虽孙仲谋的身体里是苏伏,但又有着不同。前面就过,因为玄灵引无法入主方寸灵台,道体和法体之间隔了一道深渊,所以他的修为一直被困在玄真不得寸进。
又因为玄灵引身并非“灵魂”,而仅仅是“灵魂的延伸”,也就是“思维的延伸”。它所领悟的道,会被孙仲谋的我吸收,却无法与之融合。
所以孙仲谋能修炼到玄真,却无法再进一步。
种种意外之下,孙仲谋的我被玄灵引吞噬融合,使得苏伏这一道“灵魂的延伸”**出来,和孙仲谋的我相互融合,就有了再进一步的基础。
由于孙仲谋的记忆被消除,加上苏伏多年以来的不懈努力,他的灵魂是超乎想象的纯粹,对于真人,也有着十分深刻的领悟。所以,他距离长生,也仅是半步之遥。
有着体的经验,此次突破就变得水到渠成。
不过,领悟终归还是“个人”最宝贵的东西。如今这个苏伏已然成为**的“个人”,所以他所领悟的长生大道,自然就和体不同。
区别在于两个苏伏的性格习惯、行为处事、心态脾气等等。凡人尚且有百样人生;修士自有千般大道,难好或者坏,殊途同归罢了。
如是体,对怪物纵然怀怨,也会优先考虑杀死它对楔的影响,从而有着顾虑,至多将它打残,而不会真的杀死它。
这个苏伏,他明知怪物和楔的关系匪浅,仍要先出这一口恶气,行为直指心。
所以他的长生大道,就在于心念通畅,无有挂碍。有一句话虽然片面,却能精确概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人报仇,从早到晚。
想通此类种种,心念顿时被无限放大,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感觉。
方寸灵台,层叠的云由白转灰,又由灰转白。在这过程里,密密匝匝的云层逐渐仙,很快就剩了一缕缕清亮透彻的丝线。丝线浑然凝练,如千锤百炼一样。
这正是灵觉向灵识的转化。
灵识一成,苏伏脑中就有一个“笃”的声音,好像有一把无形的锤子敲碎了某道隔膜。识念中,气海的神丹,也就是道体迅速变大,和法身完契合之后,便成就真形。
一股无形的气惩从他身上扩散开去。
这时灵气已不拘于气海,而是随道体流灌周身,法身任何部位都能迅速调动灵气。这也是真人和真人以下的区别所在。
再一个,自然是真人的势气领域。
不得不提的是,苏伏从“吞天”中获得启发,将“森罗”一道演化到了十分可怕的地步。
随着气场散发,他的身体突然间化为漫天如同白尘一样的形念。先前尚且还有米粒大,如今却只有粉尘大,其间差距十分巨大。这是因为灵觉向灵识的转变,自然而然的一个突破,和灵气的多寡并无直接关系。
数量庞大的形念,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遍布周围数百丈。然后就出现了极为惊人的一幕,若是放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