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那些前赴后继的穿越者们(第6/7页)大穿越时代
舜臣还是曾经发动釜山之战,企图通过夺回这座关键性港口,在朝鲜土切断日军补给线,将二十万倭寇置之于死地,但最终却未能成功,充分验证了日后纳尔逊那句“战舰不能跟炮台对射”的名言——所以,他的胜利永远只是战术性胜利,改变不了被动的整体战局↓如《窃明》里的黄石虽然取得许多奇迹般的胜利,但终究距离收复辽东,歼灭建奴的终极目标还很遥远一样。
更要命的是,尽管在后上从不畏惧任何强敌,打得对面的日军恐惧到了骨子里,但不管取得再多的战术胜利,李舜臣也无法改变这个腐朽到了骨子里的国家,甚至连自己都躲不开背后的暗箭:党争之中,他被自己的政治靠山抛弃——当时李舜臣跟提拔他的柳成龙发生了冲突,因为对方改不了“文视武如仆役”的坏习惯——被倭寇和政敌合谋构陷下狱,拷打得遍体鳞伤,倭寇没有做到的事情,朝廷的狱卒却做到了。
接下来,他苦心经营的强大舰队被人一朝断送,最后却又要他用事十几条船跟三百倭船拼命。更可怕的是,上面还朝令夕改,突然又要他弃船登陆,不给他提供航必须的物资和兵员补给,而明朝援军还要过很久才能到——就像黄石浴血奋战、苦心扭转的辽东战局,被袁崇焕轻而易举地再次推进深渊一样。
电影《鸣梁航》之中,李舜臣面临的各种绝境,与史实相比,基没有夸张——藤堂高虎、九鬼嘉隆、来岛通总、胁板安治、加藤嘉明、岛津义弘、宗义智这些老对手,已经在他的正面摆开浩浩荡荡的舰队准备一举上京擒王,而那位胆无能的朝鲜国王宁愿再度蒙尘出逃也不同意李舜臣出击,在陆地与加藤清正展开激战的都元帅权栗,又规劝李舜臣率领水军余部编入陆军一同抵御陆上之敌,即使在他的部下当中,恐惧也早已弥漫,每天都有士卒脱逃的报告,更有甚者,身为罗道水军指挥使的裴楔临战脱逃……
电影《鸣梁航》中的裴楔,在脱逃之前还放火烧毁了刚刚建造好的一艘龟船——这可是最后一艘龟船啊那些原先准备与日军拼死一战的水军将士,就是亏得在这艘龟船身上勉强能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但现在连这一缕微弱的曙光也没了。朝鲜的军上下,国上下,似乎都在劝李舜臣弃船避战……
这时的李舜臣就好像跟世界为敌一般,在最孤独的绝境之中,展开一次最狠男人的誓死挣扎
他几乎是连哄带骗加恐吓,靠着个人威望才勉强没让队伍散掉。交战之时其余各船躲在后面,他自己被迫率领旗舰一骑当千、客串兰博的事情也都是真的,都写在他的《乱中日记》里,赢得实在悬之又悬。
历史上,鸣梁航之后,李舜臣也是靠着乡绅募捐和大明皇帝的赏赐在维持水师(万历皇帝直接送给了他几条龟船),汉城方面几乎没给他什么资助,倒是有一堆人给他使绊子,就像《窃明》里的黄石为朝廷打仗,却要自己办“平蛮大借款”和“靖海大借款”,还得挨弹劾一样$果是陆军,或许还有想要趁乱割据一方当军阀的可能。但作为海军,李舜臣在这样悲催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估计只能是出于爱国情怀了。
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之中,李舜臣失去了老母亲和一个儿子,另外的一个儿子,就是《鸣梁航》电影里出场过的那个,则在数十年后的清军入侵之时战死(在《最强兵器:弓》里面貌似有出场),可以称得上是满门忠烈——纵然国家和朝廷辜负了他的牺牲,他也绝不会背叛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这就是真英雄
最近有一关于李舜臣的传记上市,名为《孤将》,以第一人称描写了李舜臣在鸣梁航到露梁航之间,这段李舜臣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心中不断徘徊的各种孤独、绝望、悲伤、无奈、挣扎的纷乱思想。
而《窃明》的黄石,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孤独?他看到了鞑虏破关、神州陆沉的黑暗未来,想要改变这个噩梦,但却总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从皇帝到同僚,仿佛都在不停地帮倒忙』有人理解他的忧虑,即使是最忠实的追随者,也不明白他的内心压力,但他最终还是踏上了战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壮烈的篇章。
最后,当露梁航爆发的时候,当时丰臣秀吉已经病死,日军其实是在准备撤退,甚至还愿意向李舜臣献上一大笔买路钱。就像《窃明》里黄石的最后一战,即使不打,抢够了的八旗兵也会撤军回师一样。但李舜臣拒绝妥协让路,也劝明军将领不要妥协,无论如何也一定要给这些侵略者一个最惨痛的教训丨让他们不敢再踏上侵略异邦之路,否则一旦让他们食髓知味,谁知道现在走了,过几年会不会再卷土重来?
——在《窃明》一书的末尾,黄石大概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决然挥师冲向遵化城下的后金大军的吧。
于是,轰轰烈烈的露梁航爆发了,两万精锐日军葬身大海△为胜利的祭品,李舜臣也中弹壮烈战死,留下了那句“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的著名遗言,迄今每个韩国学生都会背诵他的这句话。而他的灵魂则从此成了这片候乃至于朝鲜半岛的守护神。在三百多年之后,日俄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役——对马航前夕,日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还祭奠过李舜臣这位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