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战来临的东线南翼(上)(第2/2页)铁十字

起来,分布在北起博尔霍夫南至高加索地区共约4公里的战线上,与之对峙的苏军则拥有布良斯克、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高加索方面军共计6个重兵集团,总共约6万部队,哪怕除去纵深防御部队的数量,一线作战兵力也高达万,远高于南方集团军群。

    在装备和技术兵器对比上红军依然占有一定优势,但没人数优势这么明显:双方坦克的数量是18辆对5辆其中德国方面身15辆,另有3辆属于轴心盟军,不过红军5辆坦克中大约只有18辆左右是T-34或同等水平包繴系列,美国人援助的旧款谢尔曼,英国人援助的瓦伦丁等,剩余部分是T-6、T-7等过时货,而曼施坦因手下的坦克中三号占了4%,旧4号占了%,长身管且前装甲加厚为8毫米的4号G已达到了4%的水平,轴心盟军的坦克要差一点,除少部分四号外普遍以三号居多,还有一些是德军赠送的38T,考虑到坦克性能与数量差异,装甲实力略微红军占优,但整体趋于平衡。

    双方的火炮数量差距较大,一贯秉承大炮兵主义的红军占据较大优势,德军拥有各种口径火炮达17万门,而苏军数量已突破3万门,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在75口径以上中型、重型火炮领域双方数量基是相等的,论到火炮质量,无论是克虏伯还是斯柯达兵工厂制造的产品都要略胜一筹。德军唯一占优势的是空军力量,双方作战飞机的数量大约是16架对13架,且德军飞机性能占有较大优势。

    这个装备与兵力对比已是霍夫曼竭尽力后的结果了,一方面因为他快速叫停了9月份以后的进攻作战,无论高加索的蓝色方案还是斯大林格勒战线上的损失都很;另一方面是因为提前转入总动员体系后生产规模持续快速上升,加大了装备补充力度。整个9-1月间,东线所有的号坦克和38T部被清仓了,一律替换成了最新式的4号G,其中二号坦克改成了防空车,38T则作为奖励送给了轴心兄弟很多人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不知道这些国家相应提供了不少后勤物资和谷物,另外各集团军群上交的T-34坦克也换成4号G回来了。这一点上各集团军群司令官都是非常满意的,那意味着装甲部队在编制不动的前提下起码增加了3%的作战力量,更妙的是几乎还不用额外追加油料补给。

    东线将领都非常感谢施佩尔,因为个月生产调整的见效就如此之大,如果能切实按照这个步伐走下去,到年底之前完成所有三号坦克的换装绝不是一种空想——统帅部和陆军总参谋部的所有参谋人员都庆幸当初没接下那个关于坦克生产重整案的赌注,否则现在上百个少将以上的军官都得灰溜溜给施佩尔去站岗,一人一礼拜的话都能轮到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