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一代天骄——第二十七章 :战争的脚步(5)(第3/4页)北唐

,定睛仔细看时,却是:

    敕封——灵武县开国男

    铜牌的背面镌刻着沈宸的名讳,沈宸抚摸着铜牌,心止吸了一口凉气。

    良久,他抬起头,目光如刀一般盯着魏逊道:“是不是你的主意?”

    魏逊一怔,折御卿在后面道:“这是大人的主张,不干文谦的事!”

    沈宸脸色一下子变得阴沉下来:“大人怎生如此糊涂?此时行此事,天下人心尚未归服,朝廷恩威尚在,这不是把自己搁在火炉子上烤么?”

    众人听得莫名其妙,魏逊却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君廷,你误会了,大人暂时并无正位的意思,这个县男爵位,虽然是大人自家封给你的,朝廷却是认可的。”

    沈宸怔住了,他没听明白魏逊的意思。

    封建之权,操于天子,从来没有藩镇自行封建而朝廷却事后追认的,李文革上表奏请封沈宸为男爵是一回事,自家自行封沈宸为男爵则是另外一回事,前者不过是为部下请功,后者却是僭大罪,相当于扯旗造反了。

    魏逊见沈宸还不解,淡淡笑了笑:“此刻策封你为灵武县开国哪制文应该已经在京城光禄寺存档了!”

    汴梁,大宁宫,滋德殿

    柴荣穿着生麻斩衰坐在御案后面,右手轻轻抚在展开在御案上的帛书上,望着帛书上的文字呆呆出神。

    那是一道制文

    制文的上首门下二字乃是大行皇帝郭威亲笔手书,这个柴荣一打眼就已经认出来了。

    制文的下首,是奉诏拟制的翰林学士窦仪的署名,然后是首相中书令冯道的署名用印,再右面再右面是自己的签名用印——检校太傅开封府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晋王荣。

    工工整整,一笔不缺,确是自己的笔迹。

    再后面便是范质、李谷、王溥三相的具名。

    “皇帝之玺”紫泥阳文,封建诸侯专用之玺。

    “中书门下之印”朱泥阴文

    皇帝手书翰林拟制宰相副署玉玺相印

    套手续一样不缺,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份合乎程序遵循法统的皇帝制书。

    只是这内容

    洋洋洒洒百余字,四四格式,封拜延州部将沈宸为灵武县开国男。

    柴荣可以肯定,这绝不是郭威的笔迹,也不是窦仪所书,甚至不是冯道范质李谷王溥任意一人的字体。

    当然更不是自己写的

    柴荣并不知道清河崔氏有个旁支迁居西北,更不认识那个名叫崔褒字去非的八路军节度掌书记,自然也就看不出他的笔迹

    实在是一笔好字柴荣心中暗自感叹

    “你亲眼看见霍国公开的匣子?”皇帝抬起头,轻声问跪在丹墀下的胖大汉子。

    赵匡胤满头是汗,跪伏在下不敢抬头,声音却依然洪亮清晰:“李太尉确是当着微臣的面开的匣子”

    “匣子内便是此物?”柴荣的手指轻轻抚在制书的文字上,帛书表面平滑冰凉,有着不同寻常的触感。

    “正是,李太尉自匣中取出的便是这道这道帛书”赵匡胤头上的汗滴在丹墀下,却不敢去擦。

    “空白的?”柴荣继续问。

    “正是!”赵匡胤一个字都不敢多答。

    柴荣嘴角钢出一丝笑意:“书写也是当着你的面?”

    “是”赵匡胤的头伏的更低了。

    柴荣轻轻叹了一声,挥手道:“元朗辛苦了,下去歇息吧!”

    赵匡胤倒退着出了大殿,柴荣抬起头看向坐在自己身侧的右拾遗王仆,轻声问道:“如何?”

    王仆看了一眼铺在案子上的制书,问道:“这具名陛下自己还记得么?”

    “自然记得”柴荣苦笑,“这样的制书共有四份,是先帝藏期间为应缓急所制,一份在冯令公手中,一份在折令公手中,我手中也有一份,还有一份乃是先帝自家留着的”

    王仆捻着胡须轻轻点头:“先帝布置周密,这是为防万一的措置!”

    柴荣点了点头:“我嗣位当日,两位令公便已经交还了手帜制书,只有先帝自家留存的那一份不曾见,我原以为还存在禁中,却不料先帝竟将其赐给了李怀仁”

    王仆笑了:“先帝智慧,几近于圣贤了”

    柴荣也笑了:“这位李太尉却也是个妙人,如此宝贝的一道护身符,他竟然就这么随随便便糊里糊涂地用了”

    王仆脸上笑意更浓:“太尉心智之聪颖,确也当得大行皇帝的爱护器重”

    柴荣和王仆都未曾破,郭威将这道空白制书赐给了李文革,任他书写内容,实际上便相当于将废立之权授予了他,而李文革当着赵匡胤的面便随随便便将诏书填好还回来,却是在向柴荣自明心迹,以示自己并无自立篡逆之意。

    要知道,同样一道空白制文,在冯道手中和在李文革手中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八路军中意欲拥戴李文革称王称帝者绝对不在少数,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法性契机,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