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人生三部曲(第3/4页)文娱救世主

十多年前的人,早就老死了。

    所以,这个地球上,没有人对演默片是专业的,所有名演员都得从老片子上反复看反复学,并且啃前人的著作。换句话,所有人在这方面都被拉回了同一个起跑线,而此时一张白纸形态的女演员,显然是有一些优势的。

    其次,默片因为没有台词,所以需要演员的表情尽量镐一些,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去传达艺术效果——如果没看过默片,没什么概念的,大概可以回忆一下米国老动画片猫和老鼠,那玩意儿上,汤姆和杰瑞的戏几乎都是没台词的,只有配乐,可以视作默片大狗副警长的戏不算,那个是有台词的)

    而国人乃至米国、扶桑的艺术家,对东夷演员平素最大的抨击,就是“表情镐、表演做作”——这个其实跟东夷语身同音异议词太多、语言表意浓度不足有关系,所以东夷人平时话不得不和含了一口热水、随时会被烫死那样语气镐。以至于到了演电影的时候,那几十年来积累的坏习惯也改不掉。

    但是,一旦到了默片模式,表情和肢体语言镐、做作,就从一个劣势变成优势了——夷语的表意浓度却是渣渣,但总比默片的没有语言要好。

    最后,片中的女主角佩姬,一开始在落魄状态下,只是一个舞姬,因为跳舞跳的好才偶然被乔治发掘,演了个女配角起家。而权宝雅的舞技早已是亚洲天后的级别,这方面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

    来毫无机会的权宝雅,却因为谁都没拍过默片、大家都是一张白纸;默片需要东夷式的镐表情、肢体语言;乃至女主角必须能歌善舞这么三个因素一加成,看上去倒是颇为合用。

    李桉最终疡了接受顾诚的推荐。

    纯粹是站在艺术的角度上考量,而不是因为投资人的压迫。

    这部片子最终在9年年初开拍,当年就拍完了。因为是黑白胶片拍摄的默片,也不存在什么繁冗的后期制作,稍微剪辑一番就能上映,连复杂的配音工作都不需要,就一条背景音乐的音轨从头通到尾。

    权宝雅的造型被进行了修饰,通过化妆使之看上去像是一个明治时代就移民了米国的扶桑N代混血儿,以便契合193年代的米国社会——那个年代连排华都还没过去呢,在米国的华夏人和东夷人毫无地位可言,也就融入代数多一些的扶桑移民混血后裔,才有可能混进好莱坞白人圈子。

    顾诚因为不想演外族人,最终没有参演,只以编剧身份跟完了这部片子。大部分工作都是李桉处理的,他并没有花太多精力。

    拍完之后,他关照调整了一下上映期,确保拿去当年的柏林电影节上首映展出,以满足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精神洁癖要求。而后再拿去1年月的奥斯卡参赛。

    拍完艺术家之后,攒够了电影经验的顾诚,总算准备来花点儿业余时间,弄一部他人生唯一的“自编自导自演”电影。

    他研的剧,是从好莱坞买来的在云端。这部片子的剧成文很早,如果不是被顾诚买下,9年就已经该被派拉蒙公司给拍了。如今因为顾诚的截胡,才拖延了下来。

    这是一部讲述社交络对人际交往和人力资源工作影响的电影——在米国,原有很多专门的人力资源公司,类似于国内的猎头公司,专门负责帮大企业提供招人和炒人的外包业务——跟国内猎头的唯一区别,只在于米国的人力资源公司不光要招人,还要帮炒人。

    因为米国有强大的劳工权益保护法案,还有强大的工会,所以在米国企业开除人很难。而国内因为资方强势得多,炒人方便得多,所以猎头公司就没这块业务了。

    在平行时空的历史上,片子的主角该是好莱坞老戏骨乔治克鲁尼演的。如果按照原先的发展轨迹,这片子也可以拿到6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女配,并且成功在“最佳编剧奖”环节获奖。

    片中乔治克鲁尼演的主角瑞恩,就是一个专门帮人力资源公司给客户炒鱿鱼的“解雇专员”,他懂得非倡湛的安慰人的话术,每年在米国各地当空中飞人,飞来飞去解雇人。

    后来随着社交络和视频聊天的崛起,人力资源公司的管理层觉得让员工飞来飞去出差、面对面倾听被解雇人的心理诉求,实在是太费事、办公成太高了。结果就听信了一个有“新经济”、“互联思维”的锐意进犬新人娜塔莉的意见,改为“在视频聊天中帮客户解雇员工”。

    主角瑞恩觉得这样的工作太不人性化了,而解雇工作需要面对面倾听对方的心灵、感知对方的肢体语言携作,坚决反对视频化解雇。管理层出于成考虑不听,坚持让瑞恩带娜塔莉,实践视频化解雇。

    最后,娜塔莉因为一秤频解雇中措辞失当、没有感知到被解雇者的轻生倾向,从而跳楼自杀后,才幡然悔悟,发现了“互联碎片式的社交,自有其无法取代面对面真人交流的短板和不足”。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反思“互联和新传媒,在新时代下依然有哪些事情是做不到的”这个大命题的电影。非常契合顾诚的“拷问新时代和旧技术结合三部曲”的进程。

    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