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终于回到京城了!(第2/3页)重生之动力时代

   第二天上午,杨卫平在国宾馆里与沃尔森谈了次话,跟他了一些在华夏国内的禁忌和需要注意的事宜,然后带上卡列妮娅,从国宾馆包租了一辆红旗轿车,往华夏人民解放军军事科技委员会所在方向驶去。

    鉴于这次联邦德国来的专家团,是专程为改造华夏陆军现役59式坦克进行技术升级而来,华夏政。府和军方极为重视。

    遵照华夏传统礼仪和美德,没有让远道而来的客人马上投入工作,而是给了他们三天时间,游览参观华夏京城的大好河山和壮丽景点。

    杨卫平没打算跟着沃尔森他们一起去八达岭爬长城,而是直奔华夏人民解放军军事科技委员会家属大院。

    因为,他的家在那里,那里有着他童年的部记忆。

    戴军平稳地驾驶着这辆挂有华夏和联邦德国国旗的“红旗”外事专车。以每时四十公里左右的安速度,不快不慢地行进在长安街中。

    作为一名在国宾馆专门为外宾开车的老司机,戴军也算是比这个时期的普通华夏人见识要稍微多一点。

    然而,他是真没有看懂为什么德国专家团的负责人沃尔森先生,会对坐在副驾驶座上的这名看起来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年轻华人尊敬得甚至是有点敬畏。

    这辆红旗轿车原是专门为沃尔森先生在京城观光旅游期间配的,可沃尔森先生只是从京城国际机场到钓鱼台国宾馆乘坐了一次。就交待他这辆车以后只为那位叫杨约翰的华人工程师提供出车服务。

    此时的杨卫平,脸上的神情似乎显得格外兴奋,好象长安街两旁的各式建筑,包括自行车车道上拥挤的自行车车流,比去参观故宫和长城还要更为吸引他。

    一月的京城。寒风凛冽刺骨。

    大雪初晴的气温更是降到了零下十几度。

    但杨卫平像是一点寒意也没觉得,敞开车窗,尽情地欣赏着沿街两傍这些让他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建筑和景观。哪怕冷风吹得他鼻子都冻红了,他也没当回事。

    大街上,人虽然多,但衣着只有蓝、绿、灰三sè。蓝sè的是干部装,绿sè的是仿制的草绿军装,灰sè的是人民装,如此众多的人群却像是从三个模子里克隆出来的一般。

    “老板,你们华夏人真多啊!如果不是了解。换作其他人,看到眼前这一幕,绝对会以为是华夏的人都集中到他们的都京城来了。”

    坐在后座的卡列妮娅。身穿一款带有貂皮领的黑皮大衣,金sè的大波浪卷发上斜戴着一顶貂皮女式圆帽,双手都戴着黑皮手套。这会儿她正透过车窗。望着大街上密密麻麻的行人和自行车车流,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我们这是一个有着八亿多人民的大国,都的人口密度,当然要比其他城市大。”杨卫平显得很是自豪地笑道:“卡列妮娅,虽然华夏和苏联现在关系有点紧张。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是苏联,帮助华夏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正是因为这样,新华夏才会在建国不到三十年,使得人口增长达到了八亿多,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八亿多人口……想想真的很恐怖!”卡列妮娅若有所思地点头道。

    “杨先生,您也是华夏人?”戴军下意识地转脸看了看副驾驶座上的杨卫平,心翼翼地问道。

    “没错,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京城人!”杨卫平毫不犹豫地点头道,神情和语气充满了光荣和自豪。边,边有意无意地朝后面的卡列妮娅瞄了一眼。

    卡列妮娅像是没有听到似的,侧着身子看着车外的街景和人流。

    “我就您这口音听像是一个地到的京城人,原来杨先生还真是京城人啊!”戴军禁不住有点欣喜地拍了拍方向盘,笑道:“我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京城人。”

    “戴师傅,那咱们可就是真正的京城老乡了。”杨卫平一边着,一边将貂皮大衣兜里掏出一包中华香烟和zipp打火机,倒出一支递给戴军。

    戴军连声称谢接过香烟,但没敢抽,而是放在仪表盘里。

    杨卫平也没管他,自格儿打着火机,将香烟轻咬在嘴里,点燃,美滋滋地用力连抽了两口。

    抽多了古巴产的哈瓦纳雪茄,再换成中华特。供香烟,那种淡淡的香醇烟味,还真是别有一滋味。

    “杨先生,瞧您这架式,看来也是一位老烟民了。”戴军目视前方,笑呵呵地道。

    “呵呵,是啊,老长时间没抽过这种特。供中华了。”杨卫平用塔着黑皮手套的右手食中二指轻轻夹着香烟,放着眼前认真地端祥着。

    “杨先生,军科委家属大院快到了,您这是去找人还是认亲?”戴军古道热肠地问道:“今年从国外回来寻亲认亲的华人华侨可真不少呢!”

    “我家在那里,我从在那里面长大。”杨卫平眼中渐渐浮显一抹淡淡的缅怀和哀伤,喃喃道:“就不知道我的家,现在成什么样子了。”

    在国宾馆开了差不多十年车,戴军的阅历和眼光那是相当的丰富。他没再多问,也不敢多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