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第2/12页)太平记

他们是失败者,终其一生,他们终于不能将自己最重视的能力奉献于他们最渴望奉献的存在,终其一生,他们终于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外化到那怕是一城甚至是一村人的身上。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西洋人的史书,那里面从来不会给这样的人以认真对待,他们是一群务实到近乎残酷的家伙,只重视是谁第一个审请了专利,对设计却没有留下脚印的人毫无兴趣。)但,他们却列名于史记,那百分之九十的帝王将相都只能在里面有一点点记述,或甚至只能在年表中留一个名字的史记,那数千年来曾被无数人认真研读和思考过的史记,在那里面,他们拥有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方天地。

    你甚至还可以三闾大夫也是有着他的脚印的,他有离骚,有天问,他是中国两大文学传统之一的开创者,他是李白永恒的精神家园,只要一天还有人感兴趣于中国文学史,这位一生都在吟哦美人香草的孤愤者就不会被人忘记。

    所以,我才要讲贾谊的故事,因为,他甚至连这也没有。

    在史记里,一开始是这样的: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再多一句嘴,贾生这两个字,就此而成,亦是中国文化中的特色符号之一,除非是在特定的语境里面,不然的话,只要看到这两个字,我们就知道一定是在讲贾谊了。

    贾谊这个人,很年轻时就成名了,他是雒阳人(雒阳,就是今天的洛阳,是后来三国后期才改的名,改名的原因和五行兴替有关,这里不多了。)十八岁就能读诗讲书,在当地非常有名,当时的地方官听了他的名声,就把他召为门下,很欣赏他。(再打个括号,那时还没有后来的科举制,官员都是&qut;征辟&qut;的,就是由地方官和在地方有影响力的士绅们联合选拔推荐。)再后来,上来了一个新皇帝,汉孝文帝,就是&qut;文景之治&qut;的那个&qut;文&qut;,他听那个地方官治政很有一套,而且年轻时曾经和李斯同学过(注意!就是上面那个李斯,就是他!),就把他提拔到了廷尉的位子上,这可不是官,是当时朝中很重要的官位,放在今天,大致就等于最高法院的院长,有最终的量刑权和对法律典籍的最终解释权,虽然这权力当然还是在皇帝手里打转,但只要掰的有道理,皇帝一般也只是笑笑,不会硬要非刑。(和这关的故事也有几条很有名的,例如张释之,以后再。)

    顺便一下,这个人姓吴,史记上只他姓吴,没他叫什么,而翻遍一部史记,也找不着关于他的第二处记载,所以也没法搞清他叫什么。

    看见没有,虽然这个人的官路比贾谊顺的多,可,至少在太史公的心里,他的价值仅只是将贾谊荐入朝廷这一点而已,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知道有这个人并对他没什么坏印象,也只是因为他举荐过贾谊而已。

    这个人既然欣赏贾谊,有机会当然还是会他的好话,这一下汉文帝就也知道贾谊了,考察了一下后,就任用他做了博士。

    解释一下,这个博士可不是今天的学位,是一种官名,又叫&qut;博学士&qut;,通常是替皇帝解释一些经典,起草一些诏书,通常都是由很有实力的学者担任,象很有名的&qut;四皓&qut;(差一点顺手打成&qut;安刘四皓&qut;,~_~),就是被张良请来,帮着刘邦那个傻儿子的四个家伙(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角里先生周术),就是&qut;秦博士&qut;,也就是秦朝时的博士。

    因为当博士需要很强的专业素养,所以一般人是干不了的,那些贵人们也不会把自己的人向这里安插,来了也干不了,技术饭可不是凭老子是XXX的人就能吃的,又因为积累知识总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干这个的一般都是中年向上的人,还有很多白头发的老博士。

    在这些人里面,当时才二十出头的贾谊是最年轻的一个,但他却一点儿客气或怯懦的意思也没有,并且,他的才华,也的确可以支持他的这种自信。

    那时的皇帝其实基上是没什么文化的,从那位斩蛇起义的汉高祖开始,一开口就是粗口村言,常会有些例如&qut;废儒,竖子&qut;之类的妙语向外乱蹦,可这种话当然不能落到诏书上面,所以所谓&qut;书诏&qut;这个工作基上就是把皇帝的口语改造成很高雅的书面语的一个翻译过程。

    但这一下问题就来了,翻译是什么?信达雅,那一条不到位都不行,妄表皇意?找死!妄匿皇意?找死!妄蔑皇意?更是找死!

    当然,这种话略有一点夸张,至少考史记汉书诸典,都没见过因未达君意而死的倒霉蛋,但不管怎么,这毕竟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所以每有诏议下,诸生都要&qut;群议&qut;,大家一齐讨论,其实白了就是大家一齐签个名负责,要得罪就一起倒霉,谁也别想溜。

    贾谊他不管这么多,少年得志,胸负大才,他啥也不怕,一有诏议下来,他就哗哗哗哗的&qut;为之对&qut;,而诸生一看,居然各人的想法都被很恰如其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