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第5/12页)太平记
真正让汉高祖大出掉这一口粗气的,还得多赖灌婴。具体来,他就等于是&qut;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qut;里面抓住张辉瓒那个指战员,虽然张辉瓒是败在了主席那&qut;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qut;的算度下,可要没这几位红军战士抓这一下,这阙词到底不好收尾是不是?
绛﹑灌﹑东阳侯﹑冯敬,这几个人都看贾谊不顺眼,咋办呢?上书踩他呗!
乃短贾生曰:&qut;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qut;
汉初那时候,长安乃第一大城,关中实天下沃土,人们是不怎么瞧得起关外之人,所以他们首先训场,指贾谊为&qut;雒阳之人&qut;,相当于今天的北京上海人斜眼看看咱们外地人:你子不就一阿乡吗?你丫那地方尽出民工了,跟你啦啦啥国家大事呀?!
接着他&qut;年少初学&qut;,那一半也是提醒皇帝:您还年轻,老臣们见的世面多,而且忠心耿耿,您该听谁的,心里要有数啊!
又他&qut;专欲擅权&qut;这就点得很透了,贾谊他可是要&qut;擅权&qut;啊!您可看清楚啊!
最后他&qut;纷乱诸事&qut;,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只是顺着&qut;擅权&qut;两字向下,那也很清楚,他要把什么事都搞乱掉。他们不承认贾谊这是在改革,他是要搞混乱,不维护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那是啥意思?自古君王憎乱世,沾上这乱字还有个好吗?
这个汉文帝身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只是个代王,靠绛灌他们大翻脸做掉了吕家才当上皇帝,这个面子不能不给啊,再他仔细想想,这些人的有理哎,也的确不能只听贾谊一个乱讲,要是什么都从头整起,一乱了他倒拍拍屁股就走,反正谁来了都要聘参谋,可我这皇帝怎么办啊?!就开始看贾谊不大顺眼,下面,就是&qut;后亦疏之,不用其议&qut;,开始不听他的了。
前面过,贾谊身就一参谋,只能提提建议,要是皇帝不听,他等于白扯,他是一门心思热血报国啊,没想到突然被整了这么一下子,就开始有点难受,可没想到,难受的还在后面。
虽然失意,但别人看他还是不大放心:这不就皇帝一句话的工夫,今儿不信,明可保不齐啊?再了,这就算是把贾谊得罪过了,不趁他病要他命的收拾干净,难道还等着他也学前人来玩什么&qut;死灰复燃&qut;吗?
很快的,新的处置下来了: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汉初酬功,封王封侯来就封得发疯,后来异姓王们老造反,刘邦就更害怕了,干脆,肥水不流外人田吧!我都封给咱老刘家自己人成了吧?于是又是一**封王,基上是大点的地方都有个姓刘的在那当王。(应该,刘邦这一手还是收到了效果的,要不然吕后掌权那会这天下估计就换成老吕家的了,可长远看也不怎么聪明,才到他儿子那辈子上就又整出七国乱,吴楚反这一出溜大戏来。)
那时王的**性很强,可以自己有军队,自己收税,自己定境内百官,制度一如长安,相当于一具体而微的朝廷,但见人低一级,就等于省里有一部门,市里也有一对口的,可省里那部门的头头都是处级干部,市里就只能定个科级了。虽然都叫什么生技科长,基建科长,但级别那可不一样。
另外,王和王也不一样,有的地盘大,有盐有铜,自然肥的流油,也有得基上就是守着几座连石头都长不胖的穷山,长沙王就是后者,而且堪称后者当中的极品,周围除了山就是水,除了能吃的,什么植物都长,除了不咬人的,什么动物都有,地方上还有瘴气,号称是水恶土毒,史记中以&qut;卑湿&qut;两形容,简直是看看都觉得不大舒服。
(顺便一下,长沙王身的这种特质,在长远来看,却反而才真正有利于王者,只是,在之前并没有人发现到这里,还是贾谊以他那种极其敏锐的天才首先捕捉并阐述了这一点,这也正是我对贾谊饱含尊重的原因之一,关于此,在后面还会写到。)
太傅身是大官,算是皇帝的老师,可那是指在朝廷里的太傅,象在地方王那里当太傅,身就已经是见人一级,而长沙王又是这种极品级的王,简直是人见人欺,这也就大致等于一位在苏锡常地区当生产局长的老兄突然被调到苏北的那个县局里当总工,简直和开除他没大区别。从前途无量的政治新星突然沦落至此,贾谊自然心里很不舒服,他身体又不好,便有些自怨自哀起来,觉得自己大概是不能活着回来了。
对此,太史公是这样描述的: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这个适,是当时的用法,其实该写成谪,谴等,就是被贬的意思,这里就是贾谊听那儿水土不好,觉得自己到那就活不长了,但因为是被贬去的,所以没什么办法,也只好不高兴。
而之后,便是一个灵魂升华的开始,是一个人从&qut;聪明&qut;变到&qut;伟大&qut;,从一名普通的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