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董卓缺饷欲裁军(第2/2页)汉末皇叔
只有一条路进谷,只要严密把守,新式武器的秘密不容易泄漏。第三,便是这里的水质好、流量大,对于制造武器装备有不少好处。至于另外一个不算原因的原因,便是左慈与五斗米教有渊源。在原五斗米教总坛理事,更方便左慈管理五斗米教。
将五斗米教的事托付给左慈,刘璋便率军离开了。临行前,刘璋留下三千虎卫交给左慈,用来保护鹤鸣山总坛。当然,等这里整备好以后,刘璋会给这里重新起一个名字。比如鹤鸣山顶上的那个道观,刘璋就给它起名叫清虚观,专门留给左慈清修用的。不过,想必以后左慈并没有时间上去清修
益州总算完掌握在了刘璋的手中,当暴风雨趋于平静,刘璋也打算往益州输送百姓了。最近一段时间内,从司隶涌入益州的百姓来多,据是董来暴戾。
其实并不能怪董,他也有他的抱负和理想。董的理想就是让寒门子弟不再被世家子弟瞧不起要知道,董身为六郡良家子,白了就是平民子弟,他从到大,受尽了世家子弟的欺负。
如今董好不容易手握大权,可是那些世家子弟依旧看不起他,他岂能不怒?加上洛阳的世家一直在找董的麻烦,无论董推行什么大政都会遭到阻碍。暴躁的董没有耐性与世家道理,便用手中的军队胁迫世家大族妥协。
或许董做事还有分寸,可西凉军不仅是大老粗,还有一群外族,他们进城以后,没有很好的约束,一些百姓就遭殃了。加上世家大族的宣传,那些没有遭遇迫害的百姓,也担心祸事降临,便开始逃离长安。
百姓就是诸侯的根,军粮、税赋都来自于此。可百姓在世家大族的挑唆下逃亡,甚至卖身于世家大族,董就不乐意了。可董又没有刘璋的智慧,在他看来,不服从的人,唯杀而已。
董是杀人,让人觉得他暴虐,百姓的逃亡也就厉害。年近六旬的董,忽然间觉得很无力。当理想无法企及的时候,人就会慢慢堕落。犹如刘宏一般,董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把精力都放到了酒色上。
为了更好的享受,董在长安外建立了一座坞堡,名曰:眉坞。其中收藏了董搜刮来的金银珠宝、绝色美姬。平时,董都在眉坞里享乐,而朝政基交于李儒处理。
李儒也是寒门,他之所以能成为董的女婿,就是因为他的理念与董差不多,做起事来非常狠辣。不过,对于董和李儒的狠辣,长安的世家大族都选择了隐忍。
董都没有顾虑过民百姓,做为他的女婿李儒,更不会注意。西凉兵在长安横行霸道,却没有人管,长安百姓的逃亡便演烈,渐渐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正因如此,涌进益州的百姓才来多。
李儒对此情形十分头疼,人一有心事,便容易心情不好,他对长安的世家、百姓也来苛刻。当长安的钱粮不够支持董麾下四十万大军的时候,李儒一边强夺世家的钱粮,一边向董建议裁军。董一向信任李儒这个女婿,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虽然要裁军,但不能裁撤董的嫡系,也不能裁撤太多。毕竟现在是乱世,正需要军队。算来算去,董大笔一挥,命李儒将吕布麾下两万人裁撤一半
自从董与吕布在凤仪亭大闹了一场,二人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虽董待吕布与以前差不多,但二人之间,明显没有了以前的亲密无间。若是以前,董要裁撤吕布的军队,吕布会认为他有苦衷,如今吕布听董要裁撤自己的军队,顿时大怒
≈1t;!--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后一页--≈gt;
≈1t;!--en--≈gt;
≈1t;!--如果是某章的最后一页--≈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