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北上(第2/3页)无奈神雕
然是跟随他这个丈夫,若是自己不,敌人大举来犯,只怕黄蓉为了保命见他。未必肯力守城。“此行太过凶险,周兄弟你尚有娇妻爱儿,怎可前去?”
周志重笑道:“郭大侠过虑了,周某并不是前去送死,一则下并未战场上露过几次面,较之郭大侠尚要面生得多;二则我真北方颇有势力,蒙古人尚给几分面子。我若以真弟子身份前去,却是比你安;三则耶律兄乃是我真弟子。辈份还我之上,救他我责无旁贷,再则下句狂妄之言,如今我的武功比之郭大侠虽不及亦不远矣,若是身份败露也不见得便无逃脱之算。郭大侠你可放心,周志重此去定不辱使命。”
北方真这几年李志常统领下声势逐渐壮大,隐隐然为第一大教。自当年武当山上周志重临行一席话语后,李志常似乎有感,这数年来并未再遣人与南真挑衅,散处各地原真弟子与之倒是平安无事,间或有些往来。李志常大兴道教,于安抚中原百姓颇有大功,是以蒙古皇室对之颇为信任,捎带着真道人地位也颇高。与寻常汉人大不相同。周志重此言倒也不无道理,他前去蒙古倒是比郭靖安得多。郭靖言拙,周志重三言两语间竟令他不能反驳,不得已应承了下来。此行人多反倒累赘,是以周志重一人上路。
二人议定出门,如今离中秋尚有半载多。时间有限,周志重不再耽搁,请郭靖派遣丐帮弟子传信给武当程英言明情形后,便即出发。他此来匆匆,黄蓉、武氏兄弟等人俱巡城,周志重不及照面便已离去。
周志重自告奋勇北上蒙古,除为救人外,却也存了见识那忽里勒台地心思。身为现代人,对那古代“民主选举”颇是好奇,想去瞧瞧热闹。至于危险。周志重艺高人胆大,倒是不乎。
再往北去便踏入了蒙古疆域。为方便行路,周志重脱去长衫,换了一袭青色道袍。周志重原便已深得道家精髓,如此改装,手持拂尘,俨然便是个得道真。其时蒙古真大兴,天下道人十之**都是真弟子,百姓受之庇佑甚多,是以无论蒙汉,俱是对之颇为尊敬。周志重原就是真弟子,自是毫无破绽,一路北行,无论住宿挂单,竟是出奇地顺利,丝毫无人怀疑。
不一日间来到潼关,天下黄河九百九十九道弯,奔流至此,陡然折弯,那就是以千古雄关而名扬天下的潼关。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端,秦晋豫三省金三角,是陕西地东大门,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看着这“中原第一关”,复望远处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周志重纵然道心稳固,也不禁心潮涌动,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年周志重游历天下,每每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引,暗叹造物神奇。
悠扬的行船号子传来,渡船靠岸,战乱年代,北去人不多,大多都是南下逃难之人,是以往南开船载满即行,而往北却要等上半日方可行船。清苦地生活艄公面上划下道道皱纹,周志重与之闲聊方知他原来还不到四十岁。艄公叹道:“日子难过,这几年大战未发,倒还好些,要不然我早入你们真出家当道士了。”周志重笑着安慰了几句,道:“船家,那对岸是什么地方?”艄公道:“风陵渡。”
周志重心中一动,风陵渡,那百花谷好似离此不远,却不知老顽童是否已经那里定居。当下向艄公打听,那艄公却是从未听过“百花谷”这个名字,周志重无论如何形容,他只是不知。半个时辰后,船上陆续集了几个客人,艄公起锚而行。
周志重兀自思自己是否记错了地方时,船已到了北岸。正欲上岸,艄公忽道:“客人的是个荒谷罢,距此往北百余里,有处荒谷,谷中气候暖和,百花盛开,倒是个好去处,只是那里渺无人烟,蛇虫甚多。前年我侄子曾北上草原行商,结果遇上盗贼,将货物抢了个精光,回返时误入其处,便被一条蛇咬了一口,险些丧命,所以我才记得那里。幸亏你问地我,换了别人还真的不知道。那里原来叫做百花谷,这个名字倒是贴切。”
周志重恍然大悟,那百花谷之名原书上乃是老顽童自取,寻常百姓那里知晓,当下谢过艄公,详细问明了路径后,告辞离去。
时当初春,黄河方自解冻,天气仍是寒冷,愈往北行人愈是稀少,那百花谷离此一百二十里外,颇为遥远,周志重顾不得惊世骇俗,足下运力,已是使出道家“缩地成寸”的功夫,大步前行,每一步迈出都一丈开外,看似从容,却是快捷。但闻耳边呼呼风声,两边树木不住后退,罡风割面,寒冽如刀。周志重先天功运行,身真气冲关欲出,热气蒸腾,却是不惧寒冷。
午膳用过干粮,周志重匆匆继续北行,足下不住加力,不到未时三刻,已是奔行百余里,依着艄公指点的路径,转过两个山坳,眼前一亮,但觉姹紫千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与路上的积雪寒冷,俨然是两个世界。周志重叹道:“果不负百花之名。”
周志重缓步而行,走进山谷,又转了几个弯,迎面两边山壁夹峙三株大松树冲天而起,挡山壁之间,成为两道天然的门户。耳听得嗡嗡之声不绝,无数玉蜂松树间穿进穿出。周志重心下大乐,这世间能养此玉蜂的,除了龙女夫妇,只怕唯有这老顽童了,看来他。
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