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大儒躬身拜(第1/2页)奋斗在盛唐

    “李善能比官身份高?呵呵……”崔耕耸了耸肩,颇有些不屑置辩的意思。

    崔秀芳扬了扬白皙脖颈,争道:“奴家可没大话,你崔县令不就是个六品官吗?哼,人家李善又不是没当过。你听我跟你李善其人吧,省得你孤陋寡闻!”

    随即,她将李善的来历娓娓道来。

    李善,今年四十六岁,扬州地人。学识贯通古今,有“书簏”(也就是书箱)之美称。

    十八岁中进士,被任命为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

    三年后,转为潞王府记室参军,授泾城令。泾城同样是上县,官秩六品。

    后来,他因为与贺兰敏之交好,被武则天亲自下令罢官,回到了扬州城。

    从那以后。李善表面上的身份就是一个教书先生。

    世所公认,李善注解的《文选》天下第一,每年来慕名来求学的学子都有上千人。

    将近二十年下来,光是自认他的学生的都有一万多人了。

    其中很是出了十几个进士及第的,最高的三人如今已经官居四品,至于朝廷中下级官员更是数以百计。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善尽管在与丽竞门的斗争中颇落下风,但尽可维持。

    ……

    崔耕听完后,仔细一琢磨,面色有些尴尬起来——这个李善的身份比起自己来,哪里是只高不低啊?而是尼玛甩了十几条大街好么?

    李善曾任沛王的侍读、潞王的记室参军,这两位都是朝廷亲王,而且根正苗红的李唐皇室的亲王!

    这俩位跟武攸绪这种武家子弟的野路子安平王可不一样,含金量不在一个档次。

    贺兰敏之更不得了,原来曾受了武则天的命令,过继给武士彟当嗣孙。要不是他自己太过作死,现在就没武三思和武承嗣什么事了。

    如果不是吃了贺兰敏之的牵连,被武则天罢了官,李善现如今混一个三品以上的官职,简直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哪怕如今落魄了,单凭那些弟子以及当世大儒的名声,让谁来评论,李善的身份也比自己这个六品县令金贵得多啊。

    淳于良更是猛地一拍脑袋,道:“我想起来了,李远山先生不是就是原名李善吗?可是……他不是当世大儒吗?怎么成了一个贼头儿?崔娘子,你是不是搞错了?”

    “绝对错不了,李善,字远山。”崔秀芳解释道:“其实李家数代都是扬州城坐地分赃的大寇,若有贼在扬州城犯案,必须给李家抽头,李善只不过是继承祖业罢了。”

    话到这,崔耕忽然想起一起事来,道:“当日你走私鲜鱼入城,莫非也要给李家抽头儿?”

    “我?那倒不用。”崔秀芳缓缓摇头,道:“妾身家和李家颇有渊源,他不敢对妾身不敬。”

    趁着这个机会,崔耕赶紧问出了萦绕心中已久的一个问题,道:“秀芳你究竟是什么身份?怎么功夫那么好,还认识一个坐地分赃的大寇?”

    “我……”

    崔秀芳目光有些闪烁,微微低头道:“妾身……妾身不想令祖宗蒙羞,这身份还是不为好。不过妾身可以保证刚才所言句句属实,李善和妾身颇有渊源,绝不会害我的救命恩人。”

    对于李善是不是可靠,崔耕倒没什么异议。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在共同的敌人孟神爽倒下之前,此人应该可以信任。

    另外,李善乃是当世大儒,与他交好,也不算辱没了自己的身份。哪怕日后李善真有什么把柄被人抓住,自己也完可以推脱不知情。

    于是双方约定,三天后崔耕亲自拜访李善。

    至于淳于良,则被暂时被安置在江都县衙。这淳于良文不成武不就,还有一身的怪脾气,在跟孟神爽的斗争中,崔耕不觉得他能帮上什么忙。他更多的是看重的还是对方制帽的手艺。

    即便他擅长制作的并非后世流行的扬州毡帽,眼光肯定是有的,有他带头,把扬州毡帽弄出来不难。

    第二天,他就修书一封去泉州,让林张两家,赶紧派人来开帽子工坊。

    至于服淳于良的理由也很简单,他跟淳于良道,要斗倒丽竞门,干死孟神爽,就必须有长期持~久消耗战的心理准备。既然是长期持~久的消耗战,就必须有足够的钱财作为支撑。

    而你淳于良文不成武不就,只能发挥自己的长项,为大家的合作出上一份力。

    很快,淳于良便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崔耕的提议,来主抓毡帽工坊的具体事宜。

    至于崔耕答应他,张、林、崔三家合开的帽子工坊里,给他匀出一成干股。淳于良倒也没有激动,更没有推迟,而是淡淡地接受了下来。

    正所谓哀大莫过于心死,在崔耕看来,可能淳于良心中最大的夙愿并非是能通过帽子工坊,挣多少银子。而是一心想着如何尽快搞倒丽竞门,弄死孟神爽,为亡妻复仇。最后,恢复家业,把自己暂时寄身在大云寺出家的儿子接回,重新还俗父子团聚吧。

    ……

    ……

    三天后,到了正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