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连遭小绊子(第2/4页)奋斗在盛唐

    “啥?赈灾?定州又闹灾了?”

    崔耕心里突然那拔凉,娘的,我去扬州上任的时候,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这次来定州,莫非又遇到灾情了?

    “不不不!”

    何明远赶紧解释道:“崔大人莫急,人所的大灾,并非是发生在今年,而是在明年。”

    “发生在明年?你还能未卜先知是怎么的?”崔耕不解。

    何明远道:“有句话叫做久旱必有蝗,不知长史大人听过没有?”

    “这个倒是知道,你具体这明年为何会闹灾!”崔耕道。

    何明远嗯了一声,继续了起来……

    定、魏、冀、易、沧这五州,三年来虽称不上什么大旱,但雨水一直不多,以至于收成只有往年的七成左右。

    几乎所有有识之士都认为,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必然会发生一场大蝗灾。

    何明远是商人,天生逐利。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果真有蝗灾,我若是提前囤积一批粮食,那不就大赚特赚了吗?

    所以,他花重金延揽高人和有经验的农夫,让他们推断到底什么时候会发生蝗灾。最后大家的结论是,明年发生蝗灾的可能性达到八成。

    于是乎,他囤积了五万石粮食,准备发一笔国难财。

    不过算不如天算,这还没等发财呢,孙勇已经步步紧逼了。为了保住定州的馆驿,何明远也只能用这五万石粮食破财消灾。

    ……

    崔耕听完后,道:“这场蝗灾到底会不会发生,那得明年才能验证,现在不过是你一家之推断。现在官跟孙刺史蝗灾的事儿,他能信吗?”

    “当然不能。”何明远嘴角泛起一死苦笑,“啧”了一声道:“别明年才能验证了,就是今年能验证,孙刺史也不会将吃在嘴里的肥肉吐出来。”

    “那你还跟官些?嗤……”

    崔耕气笑道:“你这个五万石粮食的筹码也没什么用啊。”

    何明远点头,正色道:“所以,这个筹码不是用来服孙刺史的,而是用来服崔大人您的。”

    “服官?什么意思?”崔耕道。

    何明远道:“据人所知,两年前您为解淮南道的灾情,不惜身犯禁屠令。如今为了定州的蝗灾,帮……”

    “等等等会儿,那些恭维话咱就不了。”

    崔耕摇头打断道:“你何明远能买粮食囤积,官身为一周长史自然也能买。反正离着蝗灾还有一年多呢。我又何必为了这五万石粮食得罪孙刺史?”

    何明远道:“崔大人当然能买粮食。不过,这五州可是有近百万百姓呢,少了在下这五万石,不知有多少百姓会沦为饿殍,崔大人又于心何忍?”

    妈的,玩道德绑架啊!

    崔耕算是听明白了这哥们的意思,乐道:“所以……何东家是以为凭着这五万石粮食就吃定官了?”

    “在下不敢!”

    何明远忽然起身,跪下磕了一个响头,道:“何某人自从承揽馆驿以来,并无大错,官民两便。孙刺史若是有意,在下也愿意破财消灾。做到如此程度,还不能保自己的产业,这还有天理吗?请崔长史为在下主持公道。”

    “主持公道?”

    崔耕沉吟一会儿,思虑许久,最后道:“何掌柜这是要把宝押在官的身上了?好!你要公道,官就给你公道!”

    ……

    ……

    何明远三言两语,就忽悠得崔耕给他当枪使了?哪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有些事情双方心照不宣。

    孙彦高这个定州土皇帝岂是那么好得罪的?

    对于崔耕来讲,也远不是救灾这点事儿。他之所以愿意接何明远这个烫手的山芋,倒是有他自己的一番思量。

    他既为定州长史,那么他和孙彦高之间今后的关系,就等同扬州长史高仪和老色鬼张潜的关系。双方完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如果能得到博陵崔氏的力支持,崔耕倒是可以抹平这个差距,但问题是博陵崔氏完靠不住啊。

    一只兔子怎么可能给两只老虎做和事佬?给人家当早餐还差不多。

    所以,崔耕为了完成武则天当日圣旨中交代的任务,就必须想办法增强自己的实力。何明远能包揽定州、冀州两州的馆驿,算得上地头蛇中数得着的人物了。有他投效,他今后在定州长史的位置上开展工作,很多事情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至于会因此得罪孙彦高?句不好听的话,他要是不收下何明远,恐怕连得罪人家孙彦高的资格都没有呢。

    ……

    ……

    崔耕等人从土门驿出发,第二天就进了定州境内,当天晚上在唐桥驿安歇。不用问,这也是何明远的产业,招待得极为周到。

    再往前就定州的治所——安喜县。

    何明远早就按照程序,将崔耕到来的消息,向定州府衙做了通报。按例,应由定州录事参军带领六曹官吏,出城三十里相迎,以示尊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