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节传说故事(第2/3页)龙飞凤舞之穿越到宋朝
衣巾飘曳,酷似古装仕女。她的对面又有一石,酷似跪地下拜的童子。两块巧石,构成一幅神话图景——童子拜观音。今人有诗云:善村童子惯虚心,五十三参道已深。为了洞明微妙法,黄山又拜古观音。”关于这两块巧石,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很早以前,南海观音赴罢王母娘娘的蟋桃会回南海,途经黄山时,忽然听到一阵哇哇的哭声。观音一找,只见山坡桐树边有一个不满两岁的小孩,躺在破袄片中,哭声凄惨,揪人心肠。原来,这小孩父亲不久前得病死了,今早母亲带他上山采药,母亲又失脚落涧身死。观音心想,留下来既能抚养小孩,又能观看黄山美景,岂不一举两得。于是,观音一摇身,变成一个六十多岁、两鬓霜染的老婆婆,手挽竹篮,抱起小孩,在山坡上搭枝为棚,结茅为屋,一祖孙两人过活。那孩子以树得名,叫桐仔。他渐渐大了,不论老婆婆干啥。他都抢着做,让老婆婆歇着.一天,老婆婆掐指一算:啊呀,出外已八天了。神仙八天日于,人世间便是八个年头一。归期已到,她不能不走啊!她对孩子说:“桐仔,我不是你奶奶!”接着,便把从山坡上拾到他的事说了。然后又说:“桐仔,你也大了,可以自己料理自己啦,让我走吧!”桐仔一听,反而恳切地说:奶奶,您养我小,我要养你老,不让你走!第二天,老婆婆来到天都峰前,对桐仔说:我要走啦!桐仔一把扯住,跪倒就拜,奶奶,您不能走广二拜之后,桐仔抬头看,祥云缭绕中站着观世音。桐仔心里明白了,又叩头不已。三拜之后,桐仔又抬头看,只见观音用手一抬,桐仔就跟着她驾云走了.但是,童(桐)子(仔)拜观音的形影化成石头,留在了天都峰前。如果待会儿我们路上看景时,联想到这个神话故事,那可真是栩栩如生,越看越像呢!”
我们一边看美景,一边听王公子讲故事,倒也轻松惬意,胡娇娇也不那么着急找地方泡温泉了,急不可耐的说再来一个,我们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作用下,感觉时间也变得短了,王公子更是精神抖擞,津津有味,洋洋洒洒,喋喋不休的说起来。王公子突然兴致勃勃的说道:“大家看,前面的那块大石头就是大名鼎鼎的醉石。旧传李白曾来这里饮酒听来,乐而忘返,醉卧石多。故名醉石。一说李白在此喝酒吟诗,醉后曾绕石三呼,把剩酒泼在石头上,李白醉卧石旁,巨石也跟着醉了,题醉石二宇,刻于石上,二字高1米余,宽2米,字径1米,行书体。醉石是一块不生根的花岗转石,兀立溪旁,与附近山峰依而不连。在高约5米的横断面上,可见相互平行的垂直裂隙,与附近山峰倾斜的似层状德裂痕迥然不同,因此断定为——外来之客。有诗赞道:危石拱天都,临溪卧绿芜。醒须徽雨解,欹籍古藤扶.苔壅时深浅,云生乍有无。夜来人散起,多月一峰孤。当代沈茹松亦有诗云——长安何必酒家眠,洗耳宜凭三叠泉.乞得白鹇山顶放,不防醉卧梦琴弦。”大家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趁着王公子浮想联翩的间歇之时,小飞窃窃私语的对我说:“其实我也知道,刚刚我也想到了一个,不过是元代的传说,就不和他们说了,就只给你说,郑公钓矶位于温泉景区汤泉左侧溪畔,实为一巨石,长方形,依溪而立这就是郑公钓矶相传为元代高士郑玉垂钓处。话说郑玉,字子美,号师山,元代歙县郑村人。弃举于业,博究六经,教学乡里,门人甚众。朝廷授以翰林侍制、奏议大夫之职,他看破官场恶浊,以身体有病托辞不受。朱元璋起兵抗元,郑玉自恃清高,不参与政事,潜心于黄山、白岳之间,以写诗著文为乐事。曾载书入黄山祥符寺苦读,讲学之余,常竹冠野服,一童抱琴,一侍持纶,倘佯山水间。其性高洁,清淡飘逸,为时人所重。著有《师山集》、《周易纂注》、《春秋经传阙疑》等书,在黄山留下不少石刻题记和赞誉诗篇。朱元璋攻下徽州府,有人罗织罪名隐害郑玉、他的学生鲍深听说后,一面让自己的儿子代其人狱,一面通知郑公逃脱.郑玉于心不忍,挺身就擒,视死如归。当明军要处死他时,他穿戴整齐,从容自缢而死,以全节义。清歙人张廷净有诗凭吊——片石铭垂钓,遗踪缅郑公;官徒传侍制,身自托渔翁;襟怀千古上,事业一竿中;篆留高风迹,靖国仰忠魂。后人对郑玉的怀念,主要缘于他品德的高尚。钓矶有石板引桥可登其顶,矶上刻有黄山仙境四字。今人有诗赞其石曰——如楼巨石近汤池,子美当年作钓矶。风雨沧桑经几度,年年春色人新诗。”我赞不绝口的点点头,翘起了大拇指。
我突然惊呼,这块大石头好像一只虎虎生威的大老虎呢。小飞又继续得意洋洋的给我说起来了:“其实,这就是虎头岩又名山君岩,此岩负山而立,昂首作咆哮之状,因形似虎头,故名。此岩虽仅粗具虎头之形,但张口怒目之态,却威气逼人。岩下有石凳可坐,如同老虎张口吞人。奇景天然,令人百看不厌。南宋右相程元凤题诗赞曰——共趁云龙会,尔何独负用猝逢惊履尾,熟视稍摩须。野老与相押,行人畏不趋。敢烦猿臂手,射此老于菟。岩上镌有虎头岩三字,为南宋时歙人罗愿所书。传说,从前黄山有个凶恶的财主,农民都叫他山狼虫。他的青年佃户大山,救了一只被山狼虫追杀受伤的老虎。为了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