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御门宣旨权臣削籍 京南饯宴玉女悲歌(第1/7页)张居正

    第二十六回 御门宣旨权臣削籍 京南饯宴玉女悲歌

    三位言官敲击登闻鼓的第二天,即六月十六日,是例朝的日子。

    每逢三六九例朝,皇上在皇极门金台御幄中升座,京市凡四品以上官员待鸣鞭后,分文东武西鱼贯入门行叩头礼,然后登阶循廊分班侍立,按部奏事。至于那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则只能候于午门之外,在鸿胪寺官员的导引下行五拜三叩之礼,然后北向拱立静候旨意。御门决事是常朝旧制,但今日的例朝气氛却大不相同。这皆因昨天一天,紫禁城内外大事接连发生。上任六天的冯保即遭弹劾,这无啻于平地一声雷,给来还算平静的京师平添了十分紧张。京城各衙门大官员胥吏,少也有大几千人,没有谁不让这件事撩拨得心神不宁。因此,东方刚泛鱼肚白时,就有不少官员已来到午门外。寅时一到,只听得三通鼓响,午门立时洞开。禁军旗校早已手执戈矛先行护道排列,盔甲兵器光芒耀眼自是不容逼视,鼓声刚停,两匹披红挂绿的朝象被御马监的内侍牵出午门,在门洞两边站好,各把长鼻伸出挽搭成桥。此时禁钟响起,够级别的显官大僚肃衣列队从象鼻桥下进了午门,不够级别的则留在原地看个眼热。移时,礼部官员清点例朝官员人数之后,手持黄册名簿报了进去。不一会儿,传旨太监便来到皇极门外的套上,尖着嗓子喊道:

    “有旨——召内阁、五府、六部众皆至——”

    一听这旨意,在场官员都知道皇上要在京的所有官员一个不拉部到场。这种情形,只有皇上要宣布重大事情时才会发生。众官员先是面面相觑,接着又都忍不住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议论一片。

    高拱作为百官之首,早朝位置在金台御幄旁边——与皇上只有咫尺之隔。此刻只见御幄空空,撑张五把巨大金伞以及四柄大团扇护卫丹陛的锦衣力士也没有登堂入室,高拱便有些忐忑不安。昨天一整天,他是在兴奋与焦灼中度过。程文、雒遵、陆树德三道折子送进宫中之后,皇上那边却没有任何一点消息反馈出来。身为宰辅这么多年,就是抛开孟冲不,高拱在大内还是有几个“耳目”的,但无奈登闻鼓响过之后,这紫禁城大内的守门禁军比平日多了一倍,出入门禁盘查极严。除了极少数几个与冯饼从甚密的牙牌大可以自由进出之外,一般的人是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因此整整一夜,心绪不宁的高拱未曾合眼。而今天的早朝,皇上又迟迟不肯御座,这里头究竟有何名堂?尽管高拱自信发动言官弹劾冯保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但因得不到准确消息,高拱似觉心中有些岔气。一个人闷了就想话,只见他挪步到东檐柱前——这里是大九卿例朝序立之地。只见成国公朱希孝、户部尚书张直、兵部尚书杨博、刑部尚书刘自强、工部尚书朱衡、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这些京师一等衙门的堂官都已依次站好,看见高拱过来,纷纷作揖相见。

    这帮子九卿里头,除了朱希孝是世袭勋戚另当别论,开科进士荐拔官员里头就杨博与葛守礼两人的资历最高,两人同是山西人,且都是不阿附权臣的德高望重之士。高拱走过来,首先便与他们寒暄,他对杨博:

    “博老,前些时听你写了一首《煮粥诗》,在士林中颇为流行,我一直找过来看,却还未曾见得。”

    杨博拈须一笑,答道:“老夫今年七十有三,已是行将就木之人,才悟出吃粥是福乃人生第一至理。近些年老夫多方搜求,写成一札《百粥谱》,专道不同配方之粥疗治不同之时症。方才首辅所言的《煮粥诗》,便是老夫为《百粥谱》写的序诗。”

    高拱只想寻个话头道个开场白,却不成引来杨博一番一板正经地回答。他并不想就此攀谈不去,但又不得不敷衍,他在瞥了一眼仍是空空如也的御幄之后,又勉强笑道:“听这《煮粥诗》写得很有韵味。”

    “哪里哪里,穷聊几句顺口溜而已。”

    “博老不必谦虚,你这诗就是写得好,”站在旁边的葛守礼这时插话道,“我只读了一遍,便记住了,首辅若有意欣赏,老葛我念给你听。”

    “愿闻其详。”高拱道。

    葛守礼便手捣笏板,操着他那浓重的山西腔吟唱起来: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唱毕,葛守礼拂了拂他那部白的长须,意味深长地问高拱:“首辅,博老此诗如何?”

    “好,好。”高拱若有所思地答道,“淡薄之中滋味长,唔,博老这句诗中,当别有襟抱。”

    杨博看了看两廊以及御道上站满的官员,微微颔首答道:“别有襟抱不敢当,但老夫的确是有感而发,为官之人,若能长保食粥心境,就不会咫尺之地狼烟四起了。”

    高拱这才意识到两位老臣是在变着法子“规劝”他,不由得想到自己与冯保的争斗,是关系到社稷纲常的原则大事,竟被他们看作是争权夺利的私人恩怨。再看看旁边的几位尚书,都把耳朵竖得尖尖的听这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