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李同知京城访故友金侍郎寒夜听民瘼(第4/5页)张居正
目的肯定是要增加田亩而不是减少,各地官员也就投其所好。这样一来,既有政绩,又能得到首辅青睐,何乐而不为?”
“如此来,你们南阳府多量出的一万多顷土地,里头有虚假成分?”lb?
李顺点点头,答道:“咱南阳府,势豪大户来就不多,最大的就是一个唐王,多查出七百多顷。”
“也是用弓?”
“对他哪敢用弓,”李顺连连摇头,“唐王名下诡寄隐瞒庄田,来就多。就是正常丈量,人家也不满意,这些弓,专门用来对付那些丁门户人家。”
“真是岂有此理!”金学曾愤愤不平地骂了一句。
李顺苦笑道:“咱若是想发财,通过这回丈量土地,咱好歹也赚得回一大把黑心银子。”
“是吗?”
“就因为咱手里有两张弓,清丈田地是千家万户的事儿,谁家不想自家的田地少报一点,因此人上托人保上托保,纷纷使银子让咱高抬贵手用大弓丈量,因此只要你肯用大弓,就会财源滚滚。”
“没想到,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件事,里头也藏了这么多的猫腻。”
金学曾的感叹,被李顺看作是少见多怪.他道:“你这个户部右侍郎,管的是国的土地丈量,只是动口督办,却并不做具体事,你哪里知道这里头各种各样的鬼把戏。”
“这也就是你们南阳。”
“用弓可不是咱南阳的发明,”李顺提了提嗓子,加重语气,“咱南阳知府大人,是从别处取经学来的。”
qut;他从哪里学来的?”
“浙江湖州府。”李顺接着介绍道,“湖州府的知府是咱南阳知府的同年,清丈土地一律用三尺二寸的弓。”
“湖州府清田,亩数溢出一万六千多顷,想必这弓帮了不少忙。”
“若再追查下去,湖州也不是始作俑者。金大人,国土地,哪些地方溢额最多?”
“南北直隶,湖广、浙江、山东、山西大同、宜府等地,当然,还有你们河南。”
“不信你查一查,这些地方用的是弓。”李顺着又叹了一口气.“朝廷推行‘一条鞭’法,新征的赋税根据新的田亩而定,你方才的这些省份,不知要平白增加多少负担。”
李顺所言之事,也算是一个惊天黑幕。金学曾此时心里头倒海翻江=他问李顺:
“你把这张弓背到北京来,打算怎么办?”
“觐见皇上,咱把这只弓背上。”
“你想干什么?”
“向皇上明真相。”李顺摆出一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架式。
“李顺,你不能这样做。”金学曾心里头一急,竞直呼其名,“你不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此话怎讲?”
“你这不是让首辅张大人难堪么?”
“怎么让他难堪,他又不知道大弓弓的事。”
“他是不知道。连我都不知道,他更不可能知道。但你不要忘了,清丈田亩是他的决策,也是他给万历王朝立下的最大功绩。”
“啊?”
“而且,你所要揭露的事,与清丈田亩的实际意义相比,毕竟只是枝节问题。”
“金大人,你这句话,愚职不敢赞同。”
金学曾眼看李顺脸色涨红要同他抬杠,便伸手制止他,心平气和地问:
“李大人,你,这次国清查田亩,受到打击最大的是哪些人?”
“当然还是那些豪强大户。”
“这不就对了!”金学曾一边给李顺续茶,一面道,“国新增土地三百万顷,据户部统计,其中属于势豪大户的土地,占。了两百四十多万顷。依你的法,地方州县衙门,不敢对这些人的庄田使用弓丈量,那也就是,此次新增土地的五分之四,还是过得硬的。”
“这个咱李某也不反对,”李顺仍在犟嘴,数落道,“但你金大人不要忘了,势豪大户的大宗田地,是用来收取租课积累财富的,而丁门户的农家,几亩薄田却是用来养命的。穷人的田地来就少,如此增重负担,影响的不是少数,而是千千万万户人家。”
“这的确是一大隐患,但也不是所有丁门户的百姓吃亏,也有的穷人,在这次土地丈量中得到好处。”到这里,金学曾顿了顿,又问,“江陵县的那个陈大毛,你还记得吗?”
“记得.不就是万历四年在玄妙观前,与巡拦段升打起来的那个人么?”
“就他家,就得了请丈田亩的好处。他家原有十亩水田,被水打沙压五亩,只剩下五亩水田,但因户部的鱼鳞册上载着他家的水田仍是十亩。因此,他家仍得按十亩交税。这回清丈田地,便给他家减了五亩。从此就可以少交五亩水田的赋银,像陈大毛家这种情况,在国也不在少数。”
金学曾举出的两个例子都很有服力,李顺驳不倒他,只咕哝道:
“咱不是清丈田亩不好,通过清丈田亩惩抑豪强,咱李某举双手赞成。但难就难在底下一帮和尚,把首辅的一正经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