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猜灯谜说龙马精神 献颂诗免百姓欠赋(第3/5页)张居正
憨笑道,“好闺女,今年的鳌山灯,让你爹开了眼界。”
“钧儿登极十年,咱想该庆祝一番,亏得张先生和冯公公尽心尽意,这灯会才如此辉煌。”
“这要花多少钱哪!”李伟摸了摸身旁一根包了金箔的灯柱大发感慨。
“瞧你这话,还是乡下的李老倌。”李太后着咯咯咯地笑起来。
冯保凑趣儿言道:“武清侯,您是担心万岁爷花不起钱是不是?如今的万岁爷,可不是你女婿隆庆皇帝爷那时的景象。现在,万岁爷大钱不动,就是扫扫箱子角儿,这样的鳌山灯会,一个月办一次,也还绰绰有余。”
一到钱,朱翊钧就敏感地看了看张居正,见这位师相望着头顶上的宫灯出神,似乎别有所思,便打断众人的谈话,带头走进了二十四番花信灯的灯街。
一人口,便是璀璨夺目的梅花灯阵,打头的第一盏灯,高约八尺,绉纱扎就的五瓣腊梅,通体透明。花蕊间插着一个精致的黄绫绢轴,冯保命守灯的火者取下,恭恭敬敬送到朱翊钧手中,朱翊钧抖开一看,上面是一首诗:99ibn
闯关踏隘气吞吴,
驰向中原拜洛书。
尽载英雄朝帝阙,
忠心岂肯赤龙孤。
诗下面还有三个工整字:打一字。
“啊,原来这是个字谜。”朱翊钧立马来了兴趣,将诗轴反复看了几遍.问道,“这是字谜吗?”
“肯定是,”冯保答。
“这个字谜毫无踪迹可寻,这是谁出的?”
“是翰林院里的词臣,这里头的二百四十个灯谜,都是他们编出来的。”
朱翊钧拿着诗轴左看右看,怎么看不出头绪,便把诗轴朝灯下值勤的太监手中一塞,道:
“这个难猜,走,咱们往前看去。”
李太后就站在儿子身边,见他要走,连忙喊住他,道:
“钧儿,这是第一个灯谜,你非猜出来不可。”
“为何?”朱翊钧瞪大了眼睛。
“既然摆在第一,肯定是个吉兆,你这一走,好兆头不就没有了?”李太后笑着。
朱翊钧不敢违抗母命,只得重新拿起诗轴,但仍看不出奥妙,遂指着冯保:
“大伴,你,这是个啥字儿?”
冯保笑着答:“这二百四十个灯谜的谜底儿,老奴都已知晓,咱若出来,岂不是作弊?”
“张先生呢,你知道谜底吗?”
“臣不知道。”张居正回答。
“那你猜猜。”
打一看到诗轴,张居正就开始琢磨,这会儿从容答道:“这个字谜,若从字划构架上去寻思,肯定如坠五里雾中,这是一个会意的字谜。”
“会意?那它是什么字?”
“马字,骏马的马。”张居正指着朱翊钧手里的诗轴解释,“闯关踏隘,驰向中原,都是宝马的故事,三四两句语意更明了,烈马载天下英雄尽朝帝阙,辅佐皇上开创千秋盛世。”
“玉龙孤怎讲?”朱翊钧追着问。
“玉龙指的是皇上。”张居正着看了李太后一眼,又道,“皇上上应天命,降临人间是嘉靖四十一年,这一年是壬戌年,壬戌五行属水、玉与金配,属金,金生水,玉龙乃皇上天命之象。如今骏马来朝,皇上就不会孤单。”
“朕来就不孤单呀。”朱翊钧仍觉纳闷。
“皇上忘了今年的年属吗?”
“年属?”朱翊钧一拍脑袋恍然大悟,笑道,“今年是壬午年,属马,难怪第一个灯谜出了个马字儿。”
“马与龙配,即龙马精神,皇上得此吉兆,乘风御气穷极八荒,更当亲政爱民励精图治。”
“好兆头,好兆头!”李太后连连称赞,与陈太后两人,都喜得合不拢嘴。
“这字谜出得好,张先生解释得更好。”朱翊钧着就喊自己的贴身内侍,“周通!”
“奴才在。”周通上前一步。
“给张先生赏……”朱翊钧想“赏五两银子”,一想张先生又不是宫内的奴才,便改口道,“张先生的高堂老母坐在五凤楼上赏灯,你传旨下去,给她老人家赏五疋杭绸。”
张居正想推却,但想到受赏者是母亲大人,他只好诚惶诚恐地谢恩。
朱翊钧陪着两宫太后逛灯街猜灯谜,差不多花去了一个多时辰,此时广场上的鳌山灯会,恣意游戏酗欢声已是达到顶峰。两座城楼上.也是管弦嘈嘈娇声应板,绣筵绮席金盏重开;御茶御酒芬芳满腹、珍馐赏赐人尽开颜。朱翊钧重上午门城楼,高高兴兴同王公大臣们吃了几杯酒,然后问张居正:
“张先生,如此良宵美景,按规矩,翰林院的词臣们应该献诗上来.以记其盛。”
“皇上昕言极是,词臣们想必早就准备好了。”
张居正着让申时行去邻座请翰林院掌院学士于慎行过来,张居正对他:
“皇上请你们作鳌山灯会的承制颂诗,你们想必都打好了腹稿,快快都把佳作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