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荀家小姐(第1/2页)盛明贤王

    多亏方姨没把朱祁铭归在“被收养人”之列,朱祁铭这才得以有惊无险地逃过一劫。

    像朱祁铭这么一个孩子,若一人现身于其它地方,一定会引起许多人的注意,想要隐藏绝无可能。如今呆在卢家村一带,因逃难来的孩子太多,别人想要遍查并非易事。

    况且,这里已经被人查探过了,反而成了世上最安的地方。

    卢家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朱祁铭每日习拳、读书,偶尔到田间地头转转,日子倒也过得惬意。

    但家里的粮食只够半月之用了,方姨着了急,她不能等到揭不开锅了再去临时抱佛脚,便领着念青、翠儿、红她们没日没夜地做针线活,但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做针线活挣不了多少钱,还是管不了一大家子人吃饭穿衣,方姨几次想把珍藏的绣品卖了,又几次咬牙留了下来,最后一次还是被朱祁铭劝住的。

    这天,朱祁铭带着驹去看大福、龙垦荒,见路边地里绿油油的一片,颇为诧异。“为何种这么多韭菜?”

    “那是······麦苗!”驹又露出了鄙视的笑。

    朱祁铭吸取了教训,他知道在乡村里,自己的见识真的不如这个三岁的屁孩,便赶紧掩饰自己的窘态,“我只是笑笑而已。”

    “你就是不认得麦苗!”

    嘿,这子倒认真了!

    朱祁铭故意把脖子一扬,“今日头疼,唱不了童谣了。”

    驹连忙笑嘻嘻地凑了过来,手指向田间,“嘻嘻嘻,好像······韭菜哟。”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防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拨儿。”

    朱祁铭哼着这首京城流传最久最广的童谣,驹在一边断断续续和着,二人很快就来到了村东头。

    大福、龙见了朱祁铭、驹二人,只是冲他们咧嘴笑笑,却不想停下手里的活。

    这时,晴儿提着陶壶给大福、龙送水来了。

    “明哥,你也来啦。”晴儿丢给朱祁铭一个笑脸,转对大福、龙道:“大福哥、龙哥,歇会吧,快来喝水。”

    大福、龙这才停了手上的活,慢慢吞吞地走了过来。

    “这几亩地尽快种上粮食,家里也可多些收成。”朱祁铭来入乡随俗了,出的话也带了些农家腔调。

    “快不了,现今只能等着种秋粮,还得等几个月。”大福把嘴从壶口移开,不等嘴里的水下肚,便搭上了话。

    龙接过陶壶,“娘了,先种两亩棉花,余下的地等着种秋粮。”

    自元代起,棉花种植已推广到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明代棉花种植范围极广,但那时的棉花并非现代人所见到的陆地棉,而是亚洲棉,棉绒短粗,产量不高。不过,种两亩棉花足够一家人穿衣之用了,还可剩出许多用于出卖,交换日用品。

    朱祁铭哪懂得了农活?他听得有些迷糊了。

    话间,一辆马车徐徐驶来。拉车的马通体雪白,白马身后的车篷显,外观十分的雅致,车帘似乎是用朝鲜细布做成的。

    车前坐着一个年老的车夫和一个仆妇模样的中年妇女。车后跟着两个骑马的壮汉。

    车帘一晃,一双星目闪了一下,只见仆妇附耳靠近车篷倾听片刻,转对车夫低语一番,马车便缓缓停了下来。仆妇跳下马车,掀开车帘,扶着一个女孩款款而下。

    女孩穿着素雅,但往道上一站,路边妖艳的野花立马失了颜色。那女孩朝这边扫了一眼,晴儿直往朱祁铭身后躲,一副自惭形秽的样子,而大福、龙二人捏着衣襟,显得很不自在,不久便偷偷溜到地里干活去了。

    只有驹被路边的蝴蝶所吸引,直接无视女孩的存在。

    这个女孩赫然就是那个给朱祁铭送书的荀家姐。

    毕竟受过她的赐书之恩,朱祁铭便迎前一步,拱手施礼。女孩立马以万福礼相回。

    晴儿眼中放出了异彩,肯定是在感叹世间怎么会有女孩子能端出如此优雅的姿态来。

    “原来你家在卢家村呀。”女孩脸上似乎有了一丝笑意,“你家是哪家?”

    “村东头第五家。”晴儿抢答道。显然,在晴儿眼中,这么一个富家姐对自己的明哥如此友好,是极长脸面的事,她的拘谨感觉也不复存在了。

    “我忘了问你,你比我大不了多少,怎么就能读史了呢?”女孩似乎并无打个招呼就走的意思。

    你若得知我三年前便读史了,岂不是要当场晕倒!朱祁铭心里这么想,嘴上可不敢实话实。

    言多必失,朱祁铭不愿透露自身的任何信息,但一想到今后可能要长住卢家村,少不得还会上她家借书,便了番半真半假的话:“蒙学开得早,所以今年就读史了。”

    “蒙学?”女孩的兴趣似乎更浓了,“你不是地人。”

    朱祁铭心一沉,只觉得头皮阵阵发麻。女子真的不可太聪明,女子无才便是德,古训诚不我欺也!

    “他是我家亲戚。”晴儿学着她娘的腔调道。

    女孩看了看晴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