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鸡生赢家(第2/2页)重生之初梦

上砖厂上班之后才办了存折。

    为什么会这么穷?有人要是不是太懒了,无关勤劳懒惰,这个时候的农家就是如此拮据。

    据王浩然所知,整个王浩然所在的永祥村或许有一两家有一万块钱,就算是非常了不得的有钱人了。

    像是王浩然家,一家四口,村里分了十亩田,永祥村这个时候是按一人口两亩田分的应得八亩田地,加上当初王国勤分家下所得两亩正好十亩田,一年两季,一季水稻一季油菜。

    育苗插秧播种施肥浇水打药秋收冬整田,一年四季都在忙,只有冬天有些日子算是农闲。

    哪怕就是最勤劳的人,这十亩田能收入多少呢,这个时候水稻大概是1元左右一公斤,也就是六毛钱一斤,所以十亩田一年也就一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只是总收入,不是纯收入!

    别忘了,99年的这个时候,农业税这个大头都还没有取消的,更别什么村提留、乡统筹款了,不知在别的省份这个时候是怎么交的,反正就这三样在王浩然的记忆中好像一年是不止三千元的,再算上什么化肥、柴油费之类的,你就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普通的农民之家的年纯收入是多少了。

    算上家里开销,读书学费等等,农民年纯收入为零也不是一笑话。

    所以那个时候农村流行一句话“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险“如果买到不好的稻种或者逢大旱水稻生病等等减产造成入不熬出都是常见的!

    正因为如此不易,后来国家才取消了农业税等等一些苛捐杂税,才让农民愿意继续种田,日子过了下去。

    收入低,物价也不高,这个时候猪肉也就五块钱一斤,但还是改变不了大多数农家生活拮据的困难。

    没几家舍得经常买肉吃,王浩然家两个男孩子,父母更是很少舍得花钱。

    家里也没有老人帮忙拉扯,王国勤夫妇二人的日子过的更是比一般人家艰辛。

    王国勤的父亲王德才出生于建国前,有三子一女,王国勤排行老三,八年前王浩然上学一年级时,王德才把现在的三间屋子分家作价一千五百元卖给了自己亲生儿子王国勤,然后带着所有的家当去了一千多公里以外的粤省,从此了无音讯,丝毫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故土难离。

    母亲夏启蓉是外地媳妇,从川省蓉城远嫁至此。

    这个年代的农村交通不便,村里大队部目前都没有安装电话,离开娘家十几年的时间里,夏启蓉也只回去过两三次。

    娘家条件远比丈夫这边好的多,但女子出嫁从夫,加上性格里的骄傲夏启蓉也从未开口要娘家帮衬。

    所以父母二人只能靠着自己一点点的把王浩然兄弟俩拉扯大。

    是含辛茹苦一点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