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大战开始(第1/2页)帝王石
() “原来是你!” 门一打开,李雯便认出了赵恪便是那个曾在馆驿练剑的少年。 冷冷的面孔,俊逸不凡的气质,不过不再显得那么生人勿近。 此时他正坐在前厅的椅子上,与她父亲在一起。 难道与父亲商谈要事的就是他? 李雯惊讶不已,她原以为赵恪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游侠少年,哪里能想到他竟然是朝廷的官员,一时之间不知该些什么。 不过,赵恪虽然惊讶倒是不至于语无伦次,他看了看李毅,知道他好奇自己如何与李雯相识,坦然道:“这应该就是贵千金吧?” “前番在馆驿里遇到,贵千金性活泼,倒是与在下了几句话。” 仅仅是了几句话吗? 李毅看了看一旁低着头的女儿,心里满是疑惑,此时的他也没了怪罪之心,只是觉得女儿反应有些奇怪,便让下人将她带回房去。 此时,赵恪自然上前辞行。顺带又了句心里话:“将军有大才,做守将着实委屈。若是有意随我与金人对战,我当为朝廷荐之。” 李毅一阵感动,他其实早就想上前线报效国家,如此自然点头答应。 就这样,李毅便顺利成了赵恪的麾下,虽然如今还不算正式的,但很快赵恪便将他变成了正式的。 一封奏折从金陵很快呈到了临安,入了政事堂。 此时的临安已经不再安宁,去岁钦宗病死五国城的消息传来,宋帝赵构一阵祭奠。但之后金国便派人来让宋国割地,不割汉、淮之地给金,他们便要打过江来。 经历过靖康之变后的宋朝早已经养成了“谈金色变”的毛病,而皇帝更是怯懦不堪。听闻金军要打来,宋帝赵构自顾自地躲到海上去了。 反观金国,气势如虹。 金帝完颜亮发出嚣张之语:“灭宋反掌之间尔!”而后大举迁都汴梁,随行车马千万,嫔妃如云,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原本的宋东京城如今为了迎接金国皇帝被重新打造成了一座皇城,宫殿楼宇全然一新。这里成了金国的南京城。 金帝完颜亮口称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一路激起无数烟云。赵构完全被气势吓破了胆,若不是几位大臣不断上书请求他返回临安,他根本不会回来。 赵构虽然答应回到临安,但死活不愿意听从朝臣北上金陵(建康)鼓舞全军士气,只是下诏“令虞允文为扬州路宣抚制置使行便宜之权,讨逆将军为建康都统制率北归诸军听命于虞允文。江防大营右都统刘充等人尽归虞允文调遣。众军协力巩固江防,务必将金人阻挡在长江以北。” 诏书还未到扬州路,这里一片混乱。 平民听金人要来,纷纷南逃。商人听后也是如此。 到最后虞允文不得不下令“民户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按律严惩。”但是这样的威胁收效甚微。毕竟所有人都明白,违背律令还不会死,被金人抓住就死定了。为了命这些人哪里还有什么国家大义可言? 就连江防大营现在也是一片混乱,在宋将杜充弃守江淮后,金军已经渡过淮河,这让大营里人心惶惶。 江防大营本来是由太尉刘锜坐镇的,有他在,金人必然不敢过江,但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病了,上书请求辞官,朝廷只好将他贬到瓜州。但是离了刘锜的江防大营里,众将之间互相不服,调属不一,刘锜的侄子刘汜本身也没多少才能,在这个时候镇不住场面。许多士卒都逃离了,江防渐渐成为虚设。 在这个时候,虞允文带着军饷钱粮来了江防大营。当他看到大营里混乱不堪,江防形同虚设后,不禁长叹一声:“险不守,如何能胜?” 当下进了大营,面对营内诸将的犹疑,他言辞恳切地:“如今国家正值危难,大家若都不肯上前,那我们身后的百姓将遭到金人的无情杀戮,史书上也会写上因你们守卫不力而导致这一切,到时候你们的子孙后代都会背上骂名。现在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何不拼死一搏呢?即使死了也能落个荣勋之名,为世人所记。” 虞允文的一番话让诸将幡然醒悟,当即表示都愿意听他调遣。 他对此并没有谦让,因为他明白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这场大战将有败无胜。他接掌兵权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带来的财货公之于众,然后对将士:“我从京城而来,带足了钱粮,只等你们立下功勋,我便会不吝赏赐。” 果然,钱财鼓动人心,士气一下子高涨起来。 绍兴三十二年春,虞允文率八千人前往采石矶,建康都统制赵恪请为先锋,领三千军于巢湖之上与金人接战。 与此同时,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皇帝赵构受大臣上表后,决定禅位给刚立为皇太子的赵慎。众大臣纷纷出动,赵构很快发下禅位诏书,表示让皇子赵慎继位为帝,改名昚,自己退位太上皇,皇后吴氏为皇太后。 大臣们争相去朝拜赵昚想让他早点登基,赵昚却推辞道:“我的德行还不足以做皇帝。”很快便有人“现在太上皇帝已经下了诏命,不管是为国还是为君,都应该早点继位。” 于是,赵昚不再推辞。衮服衣冠,子行登基大礼,而后祭拜社稷宗庙,颁诏大赦。因为这一年没有改元,所以还是绍兴三十二年。 赵恪此时得到消息也十分惊讶,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老爹竟然早了好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