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捷报(第1/2页)帝王石
() 汴京城下,黑压压一片,南征的金军数量多达三十万,虽然吹嘘是六十万,其实真实人数是四十万,因为连番大败损兵多达十万,现在已经只有三十万了,但数量依然让人心惊。 大庆山此时正掌握禁军,闻听耶律元宜攻来,急忙带兵上了城头,看到如此多的敌人,城头上的禁军都有些发虚,但他却一脸轻松。 转过头对副将道:“都耶律元宜是个善于统兵的帅才,可我看他就是个蠢材,如此多的士兵不轮番攻城,用来消耗城墙上的擂石滚木箭矢火油,竟然直接攻城,如何能不败?” “他们远道而来不曾休息,此时疲惫不堪,而我军以逸待劳,何愁不胜?”大庆山着望向周边的士兵。 果然,他们都好像松了一口气一样。 其实大庆山心里是紧张的,但他明白作为一名统帅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势必会影响到手下的士兵,慌张之色一现,士气尽丧矣! 他装作一脸轻松,正是为了鼓舞士气,稳定众人情绪,让士兵不要起了畏战之心。 此时守城禁军果然士气大振,一个个弯弓执箭,凝视敌军。大庆山见此,大喜过望。 只要士气不散,城墙便不失,城墙不失,便可保京城稳固,京城稳固则敌军必败。 大庆山对敌我形势判断的很清楚。 城外敌军乌合之众,兵虽多但不够精,且粮饷有限,不日粮尽必将败亡。他们尽是叛军,背君望利,如今一时得了大势,不久便会因人心思变而分崩离析。 想到这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握紧了书里的大刀,脑中闪过那个熟悉的身影,而后浑身充满了力量与斗志。 唐括石哥现在还被扣在赵恪那里,只等大庆山完成了任务回去就能和他一起隐居乡里深山,到那时便能过着神仙般与世无争的生活。 大庆山正是想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所以才答应了赵恪的要求,这次回京城带兵抵御耶律元宜,顺便迎接完颜亮还京,然后开启平叛之路。 前些日子在辽阳上京传来了一封新帝完颜晟的诏书,大概内容就是规劝各位大臣早早弃暗投明。他的仇敌只是暴君完颜亮。其他众人只要归降,尽可赦免罪责,不然他大军南下之时难免受池鱼之殃。 可是就这样一封诏书却没有在南京城掀起一丝一毫的波澜。 原因无他,大庆山得知消息后直接全城戒严,有异心的几位大臣全都被砍了头,这下再没有人敢提出归降的建议。完颜亮对于此等擅杀大臣的行为并没有表示出不满,反而当着大臣的面称赞他果决敢当,忠直不二。 各位大臣对于权势如日中的大庆山都是畏惧如虎,归降之事自然再没人提起。 城外的耶律元宜自从攻城受挫,损失了上千人后,便按兵不动。他名义上已经归降新子完颜晟,所以将完颜晟的劝降诏书用箭射入城中。在他看来,这样一来南京城内必定大乱,不用多久便不攻自破。 谁料这事情简直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最后和他所想的背道而驰。 大庆山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横插了一杠,南京百官瞬间蔫了,归降或是混乱一点儿没见,倒是被人家偷袭了一波。 这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吧? 耶律元宜完全是有苦不出,当初之所以接下这个烂摊子,是因为众将推举不得不接下来,而今军粮将尽,前进受阻,如果不能尽快破城或是得到军粮,那么肯定会出现不测之变。 果不其然,他刚巡视军营回来,屁股还没挨坐,就有人来催命了。 这些他被各营的催粮请求逼得没办法,他都快把头上仅有的几根头发抓秃了,可是没办法就是没办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军粮有缺是大忌,按他应该向完颜晟要,但是从他前些发往辽阳的求粮信石沉大海的情况看,这条路是指望不上了。毕竟完颜晟此时也是被再次反叛的北蒙整得焦头烂额,军粮也是紧张,自是无法来支援他。 这样一来,他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 一旦乱起,他就是个倒霉鬼,谁都不会放过他。 军帐外一声大喊:“将军,大事不好了!” 耶律元宜也是心头一紧,以为乱势已起,急忙问道:“何事?是不是有乱兵?” “不是。”那来人正是他的副将葛尔朗,此时他脸色慌张。 “那究竟是何事?快快道来!”耶律元宜也是一急,大吼出来。 葛尔朗知道事态紧急,跪倒在地如实禀告:“将军,就在昨夜,十三营中有四营将领都被蒙面人刺杀,现在这四个营的士兵都当了逃兵,其他营也都人心惶惶,眼看大军就要分崩离析了!” 葛尔朗得声泪俱下,好像死了爹娘一样,耶律元宜也是深有同感。 两人像难兄难弟一样抱头痛哭:“要亡我!要亡我啊!” 如今虽然士兵没有动乱,但四营将死兵逃必然引起其他营的哗变,到时候他们依然难逃死路。 耶律元宜现在心如死灰,他知道他离死已经不远了,最后的结局不是让乱兵杀就是被大庆山擒杀。 四营将士逃跑这不是事,但直到现在他才得到消息,可见其他营的将领已经遭遇了不测,这时候乱兵恐怕已经在杀向这里的路上了。 跑?他的大营就在整个军营的最中心,往哪里跑?原本是为了利于指挥,但现在看来明显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