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收拢流民(第1/2页)活在明末夹缝中
() 城墙下,聚在一起着的流民,就像堆着的的尸体。 国强民富的后世,如何会有这般情景出现。 这是唐溪东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祖先生活的大明,一个并非好人的人,竟然第一次生出对这个时代的痛惜和责任。 让更多的人活下去,因为这大明千千万万的百姓中,有着自己的祖先,有着流淌着华夏血脉的先辈。 有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 他唐溪东既然来了,就不能白走这一遭。 城墙上,张夏海别着腰刀,带着三个千户,急匆匆赶到城垛边。 城下五百米,队列整齐的百五战队,驻足不前。 看上去,绝对不是反军,张夏海虽然还未曾与反军遭遇厮杀,却也知道由一群农民组成的反军,绝对不会这般有章法。 但眼前,这只忽然出现的队伍,又是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张夏海皱着眉头,正暗自揣测,却见那只队伍里,两匹战马驮着两人向城下而来。 “提高警惕。”有备无患,张夏海还是下令警戒。 五百米距离,瞬间而至。 城上众人已然看清,来人模样。 一个瘦弱书生、一个魁梧中年汉子。 “城下来者何人?”张夏海身边一个千户,按刀上前盘问。 唐溪东没有搭理,只是打量着眼前雄武城墙,还有城墙上守卫森严的城防。 “报上名来,否则火炮伺候。”千户见对方不答,脸上生出怒气。 “想来当年建筑这三丈城墙的人,一定想不到,有一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墙竟硬生生隔绝后代子孙的生望,诸位难道不怕这城下数千英灵的哭喊声日夜缠身吗?难道这里面就没有你们的亲人朋友吗?如何忍心,眼睁睁看着这一条条人命死在这荒郊野外?” “难道这数千百姓不是大明子民?” “难道苦读圣贤书经的知府大人心肠是铁石做的吗?” “难道大明子就是这般不问子民死活的吗?” 唐溪东仰冷笑,心中的怒火让他一声接着一声的高声质问。 城墙上,官兵羞惭,将领羞怒。 那千户羞怒难耐,便准备下令射杀城下那狂生,却被脸色乌黑的张夏海伸手制止。 于是整个城上无言以对。 远处,韩爌听着寒风中远远传来的质问声,眼神一亮,口中喝彩一声,接着想到自己的身份,顿时黯然愧疚。 “本人出自落梁山,今日既然百姓入城不得,那么我落梁山上上下下三千民众愿意全心全意接纳大家。大家如果信得过,便跟我上山,我唐溪东至少保证大家上了山,能吃上一口热的、住上一间能遮风挡雨的石头房,绝不会像那铁石心肠的知府一般,不顾大家死活。”唐溪东转身看着一边黑压压的流民。 麻木绝望了许久的流民,大概是被世态炎凉冷怕了心,竟无人回应。 唐溪东一看眼前场景,心中有些尴尬,正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为人所信时。 流民中,一个秀才模样的中年人慢慢站了出来。 “生知道落梁山上有强人盘踞,但没想到如今逃离战乱之时,收留大家这些人的竟然不是为民做主的官府,而是人人唾弃的山匪。我许三省愿意上山,这世间怕是再没有眼前这平阳城更污秽黑暗的地方了。这位头领,许三省愿意跟你上山。”许三省完起身,大步向着唐溪东走去。 身边那个抱着奄奄一息孩童的妇女,看着许三省的身影,也慢慢起身,沉默着跟了上去。 看见有人开了头,剩下的流民,相互搀扶着,一个个起身,跟了上去。 唐溪东一看数千流民开始行动,便再次冷眼扫视城墙一圈,高声道:“告诉知府大人,今日来的是落梁山唐溪东,以后如是心中羞惭难泄,尽管带兵找来,我落梁山不怕他知府大人的官威。” “另外,城上的诸位兄弟,如果大家还心存良知,以后要是再有百姓来到城下,请开贵口,给大家指一条生路,就只管来我落梁山,不管多少人,我落梁山全都收留,无论男女老少、病患体弱。再次拜托诸位兄弟了。” “大家跟我走。” 罢!唐溪东不再停留,带着身边浩浩荡荡的流民向着远处行去。 城墙上,张夏海看着城下那黑压压流动的人群,自惭不已。 身后一个千户低声提醒:“大人,难道就任由这些人这般离开,万一今日之事被知府大人知道,怕是要找大人的麻烦啊!” 张夏海一听此话,脸色顿时冰冷:“他岑化言不顾百姓死活,难道还要断了百姓的活路?他想找麻烦,随他来,我张夏海不怕他那卑劣人。” 完,再次看着领着人群的那书生身影,眼中露出敬佩。 他张夏海如何不想也如这般英雄,可惜被一群无胆人束缚! 人群开始追随着日头西落的脚步慢慢行进。 唐溪东让狩猎队的人分散,前往人群中帮扶老弱孩童,来的时候每个人都背了一些面饼和凉开水,也让大家分散送给老人妇女和孩子。 三千多流民加入,让队伍的速度慢了下来。 唐溪东一看这样的行进速度不行,便让刘大狗带着几个人先行回寨,一是让柳莲清带着寨民做好接收准备,二是再带一部分青壮和骡车来,让老人孩子可以坐在车上行进,这样加快速度。 走了五百米,唐溪东看到官道上停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