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神秘民族(第1/2页)龙纹秘境

    等他们走了之后,我上网查阅了下资料,查到的信息显示商汤灭夏一共有二场战役。即仓皇之战和鸣条之战,它们都发生在公元前1600年。仓皇之战灭了夏朝的主力部队,使夏都斟鄩沦陷,而鸣条之战则断绝了所有夏朝皇室血脉,自此夏朝彻底断绝。

    从历代帝王的陵寝选址看,一般都不会离都城太远,所以我又查寻了下古代的斟鄩,对照一下现如今的什么位置。有资料记载太康失国期间,斟鄩曾经充当夏的首都,位于今天河南省旧巩县的西南68里处。一切记录都这么清晰明白,很庆幸当初为帝王测凶吉,而把所做的事情记录在龟壳上的这种行为,会成为华夏文明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制度,使得我们现在能清楚地了解历史。

    从昨晚定下的战略方针,到目前为止似乎都很顺利,是个完美的开局。心想等着过个安心好年,等到明年再施展拳脚大干一场。

    确定下明年行动方向后,我起身去洗漱,发现今天这市场很是安静,时间已经不早了,可摆摊的人还没几个,难道怕春运挤都提早回家了吗?!冷冷清清,我无所事事地逛了一圈,边走边想,感觉着这事有必要再跟王叔沟通沟通,于是就关了铺子去了他那里。

    二楼王叔的办公室,他手里拿着一只玉杯,翻来覆去的看,嘴里念叨着“有意思,有意思。”我凑上去看,瞧不出有啥特别之处,就问他这杯有什么名堂,哪里有意思?王叔告诉我,他说的有意思可不是指玉杯,而是我说的“夏”这个民族有意思。我一听更糊涂,这算啥表态,对于一个有着神秘历史背景的名族当然有意思,关键是哪里有意思。

    我说:“王叔,石刻壁画的照片你可研究过了,你说上面那两支部落会不会就是夷和夏?”

    王叔点点头放下手中的玉杯,他说正因为研究过所以才说有意思。

    听他这么说我一阵激动,这说明我们思路是一致的,只不过我还没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事儿。于是赶紧催他,让他说说这到底哪里有意思,别跟老书生似的磨磨唧唧卖关子。

    王叔问我,认为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何。我说,算不上浓重,但是最起码也算是精彩的一笔吧,夏灭夷又被商所灭,承前启后都是很厚重的历史片段。王叔又问,认为中国的考古界对夏又是个什么定位?对于这一点我所能获知的信息比较片面,感觉应该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期间确立的,之前并没有更多的切实物证能证明夏的存在。

    王叔说历史已然成为久远的过去,今天我们所说的真相,可能并不是当年的真相,只有在时间的框架内的实物,长能成为真正的证据。就比如桌子上这只产于乾隆年间的玉杯,不可能会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中。从壁画刻画的特征看,结合我们对历史资料上夷族的对比,东夷这一部基本可以确定。

    夷,又称东夷,最早是包羲后裔炎黄的一个部落。东夷不同时期指不同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到了周朝时东夷变成古汉代队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中国历史对夷族不存在疑问,历代史料也都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为增进民族融合,还特地改夷为彝。

    关于“夏”这个民族,在中国的一些历史学者眼中,却持有不同的看法。正史记载,传说远古时期炎帝与皇帝大战,皇帝胜,皇帝部落取代炎帝部落的统治,后经五帝,从大约公元前5700年开始到大约公元前100年约600年时间。之前国王一直是“禅让制”,直到禹之子启健立夏王朝,结束了“禅让制”。从此“夏”成为中国第一个朝代。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革夏,立了商朝。

    但是部分人认为,商灭夏是一段虚构的历史,真正的夏并不在我们古老的东方,他们提出的疑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商朝时期遗留的甲骨文中,从未记录夏这个民族,却偶尔提及“禹”可见商人不知有夏。二,商人会记载对于夷一些小部落的征伐,却对成汤灭了夏这个王朝却毫无记录,从情理上解释不通。三,商王成汤灭夏和周武王灭商情节雷同,出场的人物都戏剧般地相似。由此可以猜测,商王灭夏可能是周人根据周武王灭商的历史杜撰出来的。四,扑溯迷离的“夏王朝”商人从未有过记载,只有周人对夏记录详尽,还大写特写。从中国考古出土的成果看,也从未有过夏朝的任何文物。五,商王成汤并非开国之君,在汤王之前还有15个君主。所有的记载都与周人写的历史相去甚远,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商人的记载可靠度更高。

    王叔的这套理论大出我的意料之外,这从没听说过啊,早先确实有人怀疑夏的存在,但是也没有人就说它不存在啊。而现在却直指周虚构了夏这个王朝,那么我雄心勃勃要去找的是个什么时期的墓?难不成商代早期的“甲”字形墓中,李子瘸带出的关于夏朝皇家的墓葬图稿,也是个骗局。我不认同,恰恰相反,我认为如果公布了李子瘸锦盒里的证据,会给夏一个定论。

    王叔见我激动如此,呵呵笑道:“你急什么,我说的这些你获知了多少信息,又能从中得出什么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