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一次面圣(第1/2页)永乐小郎君

    ()    一想到永乐帝朱棣就在自己旁边的院,李旭又激动又紧张。    激动是因为那可是一位皇帝,而且是一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帝。残暴,勇武,英明等等都是后世给他的评价。李旭自己倒没有多少偏见,毕竟没有亲眼见到,也不是特别了解,实在不好评价。    紧张则是因为第一次离一个掌握了帝王之权的人这么近,完全没有什么准备,李旭担心自己会不会应对不当。想好好在大明朝活下去,舒舒服服过完这一生,身为一品武官的儿子,皇帝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环。    李旭这边还在胡思乱想,杨士奇那边已经把今的题目给定下了:”今日文会,不考经义,不论诗赋,以南北为题,各位好好作一篇策论即可。“    宣布完题目之后,杨士奇等人就回到院那边。却见在场的各位学子抓耳挠腮,苦思冥想,迟迟不敢动笔。    南北?这是什么题目?    科举延续到现在,差不多已经形成定式。考得无非就是三个方面:经义,诗赋以及策论。经义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行为,诗赋代表了一个人学问的浓缩精华,而策论,则是考察一个人理论水平的最好方式。    策论多为具体事件,比如一件案子要怎么判,或者国家大事要怎么处理才妥当。可是南北这个题目的范围太广了,根本无从下笔。    现场只有朱瞻基和李旭表情最为淡定,朱瞻基知道内情,所以并不急于答卷,看那些学子无所适从的样子,感觉很好笑。李旭则是从这个题目,体会到了朱棣举办这次文会的本意,只是如何下笔,还需要细细琢磨一番。    李旭转过头来,看见朱瞻基还在左顾右盼,便捅捅他,笑着:“张兄,题目已下,此时左顾右盼可不是君子所为。“    ”又不是科考,怕什么。“朱瞻基倒是满不在乎,看着李旭一脸轻松,却有些奇怪道:”为兄看在场学子各个冥思苦想,不敢动笔,为何贤弟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可是有了?“    李旭点点头:”题目不难,那些学子难为只因不知深浅,没把握罢了。“    朱瞻基笑了笑:”既然有了,何不写出来让为兄品鉴品鉴?也好奇文共赏一番。“    李旭拿起笔,舔了墨,随即一挥而就:”南储粮,北养壮,漕运通,下安。”    朱瞻基一愣,不可思议的看着李旭,指着那十二个字:“写完了?”    ”写完了啊。“    ”就这些?“    ”恩。“    朱瞻基哭笑不得,对着李旭摆摆手:”贤弟,是为兄的不是,策论不是这么写的。要立论、证论、佐论、辩论。若想出彩,少不得还要加上反论。你这十二个字,破去也只算得上立论,哪里是一篇完整的策论。“    李旭笑了笑,没有反驳,而是反问道:“张兄,你为何迟迟不下笔?”    朱瞻基心我要是下笔,写出一篇锦绣文章来,你还不得羞死。哪怕是为了你的体面,我也不能写啊。    此时一旁伺候的厮看见两人在些什么,便走过来,俯身在两人耳边提醒道:“还请二位公子稍安勿躁,好好答卷。”    朱瞻基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倒是李旭低声:“这位哥,烦请将题卷上交。”    那位厮也愣住了:“上交?公子答完了?”从自己老爷出题到现在,才不过一炷香的时间,这就答完了?    “恩,答完了,有劳哥。”这下轮到李旭苦笑了,自己是真答完了,张继和这个厮却真的不信。    厮点点头,没什么,让李旭在右下署名,之后便拿起卷子,交给了院门外一位管事。    朱瞻基心里叫苦连,自己在皇祖父面前把李旭夸得像朵花一般,上地下,无所不知。今日皇祖父在杨士奇家开文会,让朱瞻基将李旭带来瞧瞧,却没想到李旭这么不禁夸,写了十二个字就敢交卷。虽那字倒是写的不错,可下也没有十二个字的策论。这下糟糕,不但李旭要被训斥一顿,自己看来也得受牵连。    李旭倒是老神自在,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盘坐蒲团之上,闭目养神。却没瞧见一旁朱瞻基懊恼不已。不一会,刚才收卷的厮又匆匆跑来,低声问了一句:”敢问二位可是张继张公子和李旭李公子?“    完了,不定要挨板子了。朱瞻基心里想着,和李旭点点头。厮又:”老爷请二位公子入院。“    两人起身,跟着厮来到院外,李旭已经看到,院的拱门后列着一队锦衣卫,只是看不清里面的情形。这时,带队的锦衣卫统领来到两人身边,行了一个军礼。两人还礼,没想到这位统领的一句话差点把李旭给吓倒在地。    ”臣,锦衣卫指挥佥事杨熙,见过皇长孙殿下。“    朱瞻基依旧是一副苦笑表情,看见李旭一脸惊愕的看着自己,朱瞻基拱拱手:“此事日后再,先应付眼下。”又转向杨熙:“有劳杨佥事”    跟在杨熙身后,李旭终于明白为什么张继一直对自己的家世吞吞吐吐,感情是皇族。面前这个杨熙李旭虽然没有见过,却是听张氏和张信提起过,还给自己带过一句话,没想到在这能遇见,也是一桩缘分。不过眼下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见朱棣才是头等大事,李旭心中思考着等会朱棣可能的问题,却不防前面的人突然停下来,结果一头撞了上去。    看见杨熙和朱瞻基惊讶的看着自己,李旭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轻轻咳了两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