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入宫伴读(第1/2页)永乐小郎君

    ()    李府上下,大宴三,为归来的二少爷李睿压惊。    李府二公子被绑架一事在金陵闹的沸沸扬扬,却没几个人知道李旭的丰功伟绩。当然,朱棣是知道的,只是面前的这个和尚让他没心思想其他的事情。    “侄儿,你终是回来了。”    “皇叔可曾想侄儿回来?”    “刚才朕去看了那侄孙,倒是有几分你的模样,只是此番受惊过度,还是留在宫里静养几日为好。”    “有皇叔照拂,侄儿自然放心。只是侄儿已皈依佛门,还望皇叔成全。”    “朕准了。”    朱棣笑了,显得很轻松。朱允炆也笑了,却有几分无可奈何。    李府的酒宴还在继续,身为主角的李睿也在张氏的带领下出门见客,眼看已然恢复了往日的性子,只是一个多月不见阳光,皮肤显得有些惨白。    此时李旭却躲在自家后院,享受着丫鬟们无微不至的服务。    “三少爷。三少奶奶人可好了,来看我们,还和我们玩翻花绳。”宝儿一边给李旭捏腿,一边着这段时间在杨府的事情。    李旭白眼一翻,七八岁的孩子,不玩翻花绳玩什么。    文秀递过来一块切好的西瓜,李旭没用手接,伸长脖子就咬了一口,西瓜用井水镇过,很凉。文秀又拿手帕给李旭擦嘴,却见李旭笑眯眯的问:“宝儿的话不实在,谁跟她玩她就谁的好。文秀你,那杨家姐到底怎么样?”    文秀想了想,点点头:“我瞧着模样性子都挺好,昨日少爷派人接我们回府,杨姐还哭了呢。”    “才一个多月你们就处的这么好了?”李旭笑了笑,丫头的感情就是来的容易。又转念一想,道:“只是我在外办事,顾不上你们,想来你们几个也是成日担惊受怕。倒亏得她有心了。过几日你们带些礼物,用我的名义上门致谢……”    此时外面却传来一声大笑:“好你个李旭,为兄到处找不到你,却在这儿这躲清静。”    李旭扭头一看,原来是朱瞻基,自从上次在杨府一别之后,两人今日方才见面。只是此刻李旭已知道朱瞻基的身份,连忙站起身,向朱瞻基一拱手:“子李旭,拜见皇长孙殿下。”    几个丫鬟也纷纷起身行礼。却见朱瞻基一摆手,又扶住李旭,:“你可是怪我了?”    李旭苦笑:“殿下身份尊贵,子哪敢怪罪。”    朱瞻基笑着:“当日我隐瞒身份,便是为了与你知心相交,今日你却如此生分,真是没劲。从今往后,你我依旧兄弟相称,不必顾忌什么。”    李旭心里嘀咕,脸上却放松下来。笑着:“那弟谨遵朱兄之意。话朱兄今日怎得闲前来?”    朱瞻基一屁股坐下来,拿起一块西瓜就啃,看上去渴得不行。一连吃了两块瓜,这才接过一边宫女递来的手帕,擦了擦嘴,回道:“这该死的日头,热浪滚滚,苦不堪言啊。在几位大学士面前又得正襟危坐,稍有不慎,便被参一个目无尊长,无向学之心。前日得知贤弟返家,这才找了个空,前来看望。”    李旭在一旁幸灾乐祸的笑着:“倒是朱兄受罪了,既然今日得闲,在弟家好好松快松快便是。文秀,去领几个菜,再沽上一壶米酒,少爷和殿下好好喝上一杯。”    文秀道了个福,带着宝儿和芸香离开。朱瞻基好奇地问:“此次你二哥被绑,倒是怎么回事?”    李旭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了一遍,只是没提朱允炆一事。唾沫横飞,昏地暗,一个好好的救人故事竟是被李旭硬生生改成了江湖恩仇录,只见一边的朱瞻基在一旁两眼放光,神色不定,一脸神往。    半晌,李旭才停下来,正准备喝一口甜甜的米酒,朱瞻基却一把抓住李旭的手,满脸激动,倒是吓了李旭一跳。    “好兄弟,下次若还有此等快意恩仇之事,贤弟可得带上哥哥我。”    李旭“噗”的一声将嘴里的米酒喷出来,哭笑不得的看着朱瞻基,道:“朱兄乃皇室宗亲,又是长子长孙,弟就是有大的胆子,也不敢置朱兄于凶险之地。若是让朱兄有个万一,弟这脑袋还要不要了?”    朱瞻基这才有些失落的松开手,坐下来,叹了口气,意兴阑珊的:“我父向来勤勉,又待人宽厚,可皇祖父最爱的还是我那骁勇善战的二叔,眼下我与父母相隔两地,竟是一年多未曾谋面,也不见皇祖父下旨意让父亲回京。此次你的所作所为让皇祖父很是欣赏,若是为兄能做一番事业,得皇祖父青睐,为兄也好向皇祖父乞求父母回京,一家团圆。”    李旭本以为朱瞻基只是少年好动,向往江湖之事而已,却没想到朱瞻基背后还有这份孝顺。本来李旭不好透,只是看着朱瞻基失落的样子于心不忍,想了想,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    “朱兄为何不上奏皇上,回燕京与父母一聚?”    “哦?”朱瞻基不明白,可李旭也不好透,只是点了点头。    不知不觉,两人从中午聊到了掌灯时分,若不是一旁的侍卫陶义上前提醒,只怕朱瞻基今晚只能睡在李府了。待送走了朱瞻基,李旭又回后院,在方才的位置上坐下,自斟自酌,倒也有几分意味。    永乐元年,六月二十日大朝会,消失一年的建文帝重现朝堂,历数自身为帝期间,任用奸佞,祸坏朝纲,对永乐帝能清明吏治,勤政爱民表示万分佩服。又表明自己早已皈依我佛,不愿再回朝理政,皇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