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知易行难(第1/2页)永乐小郎君
() 李旭将折子翻来覆去看了一边,这才合上折子,恭恭敬敬地将折子交给站在一边的太监,继续低眉顺眼,等候朱棣问话。 “你觉得是朕的大皇子好,还是二皇子好?”朱棣的声音依旧淡然,听不出好坏来。 李旭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立太子这么大的事情拿出来和自己一个孩。只是家立嫡,却不是一个孩能搀和的。想到这,李旭拱拱手,回道:“回皇上,子与二位皇子不熟。” “呵”朱棣笑出声,站起来指着李旭,对一旁侍立的太监:“三宝,看看,朕的一帮朝堂重臣,竟不如一个孩童知分寸。” 被称为三宝的太监没有话,李旭倒是心里一惊,偷偷瞄了一眼,心想:“这就是郑和?不是应该已经改名了吗?怎么朱棣还叫他三宝?” 朱棣倒也没有指望两个人回话,而是拿起桌上的折子,交给郑和:“烧了罢,以后不用记录了。” 郑和退下,宫殿内只剩下朱棣和李旭两人。李旭觉得自己的腿酸的快撑不住了,只是不敢造次,依然坚持着。倒是朱棣看到了那双瑟瑟发抖的双腿,先是有些惊讶,后来好像想起了什么,叫来在外侍奉的宫女,给李旭搬来了一个凳子。 李旭谢恩,此时实在撑不住了,一屁股坐到凳子上,还好凳子上有软垫,不然屁股非得疼上半。朱棣看李旭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道:“哪怕年幼,这身子骨也太弱了些,朕在你这年纪已是力战三人不退,哪像你这般不堪。” 李旭苦笑道:“皇上,您可是九五之尊,骁勇善战下皆知,子就一民,哪怕是拍马也赶不上皇上啊。” 又是一阵嘲笑,朱棣这才正了正身子,话头一转:“迁都一事,朕与几位大臣已商量出个眉目,此事须得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话这南北之事,你一个总角孩童,是怎么想出来的?” “子喜欢读史。”李旭腹诽着朱棣思维太过跳跃,一件事还没完居然就问另外一件事:“子见历朝历代,均是败于粮食和军事,就琢磨能不能保证这两事经久不衰。正好父亲前往荆州府办差,子闲暇之时查阅了湖广布政司相关史料,竟有所得,误打误撞得出迁都之论。” “你这误打误撞,倒是常事了。”朱棣笑了笑,嘱咐道:“既然进了宫当了伴读,这文武之事须得用心,也要督促瞻基上进。修文习武向来是苦事,得有几分毅力才行。康家一事,朕就办个流放,免得你子担心有人败坏李家名声。去罢。” 李旭起身下跪谢恩,心想自己这算对得起康家了。正准备退出去,突然想起一事,又不知该不该问朱棣,一时之间站在原地踌躇起来。 朱棣正准备唤人进来,却看见李旭这般模样,不由得问了一句:“还有事?” 李旭想了想,还是问问吧,反正不是坏事,于是又上前行礼:“回皇上,的确还有一事。方才子在殿外等候,有一位贵人出此殿,询问子家事,之后让子给娘带个话,是让娘去贵人宫里坐坐。只是子不认得这位贵人,皇上可否告知子。” 朱棣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好一会方才开口:“那是朕的皇后,你回去告诉张氏即可,张氏自然知道。” 李旭的脸微微有些红,连忙告退,在太监的带领下,出宫回家。 回到家,李旭直接找到正在和崔妈妈聊的张氏,一阵寒暄后,崔妈妈见李旭欲言又止,知道自己在场不是很方便,于是推自己有些困乏,回去睡了。 张氏看着脸上疲惫不堪的李旭,道:“你也累了一了,为何不回去睡觉?” “娘,你和皇后娘娘早就认得?”李旭没有绕弯子,直接问道。 张氏一愣,好奇的:“你问这个干什么?莫非在宫里见过皇后娘娘了?”见李旭点点头,张氏笑了,伸手准备拉李旭过来抱抱,结果看到李旭浑身灰一块白一块,竟全是灰尘,也就熄了心思。 “为娘与皇后自是幼年在一起玩耍过几次......”还没等张氏完,李旭怪笑着,在一旁揶揄道:“娘,您幼年真是交游遍下,杨夫人自幼熟识不,就连皇后娘娘也是旧时。快跟儿子,还有那些王公大臣的夫人和您一起耍过,免得下次儿子又被别人笑话。” 张氏作势欲打,李旭笑眯眯的躲开,仍然一副已知晓旧事的怪模样。张氏哭笑不得,指着李旭:“下哪有做儿子的敢像你一般打趣自己亲娘?” 李旭不干了,拔高声音道:“娘,皇上为儿子赐婚那日,杨夫人就笑话过儿子。今日皇上召儿子觐见,儿子在殿外碰见一贵妇人,结果那贵妇人二话没,就让儿子给您带话,是让您去她宫中坐坐。儿子思来想去,实在不认得这位贵人,只好问皇上,结果皇上也笑话儿子。再这样下去,儿子就成娘幼年闺蜜中的笑柄了。” 张氏笑的合不拢嘴,半晌才开口道:“为娘自幼在金陵城长大,那些皇亲贵胄,国公大臣府里的姐,娘哪个不认识?只是长大后嫁人的嫁人,搬家的搬家,这才没了来往。”到此,张氏脸上充满了自豪的表情:“好歹为娘当年号称铁.......”却是发现差点漏了嘴,立马刹住车,不在话。 “号称什么?娘快啊!”李旭倒是不依不饶,张氏没办法,只得结束这个话题:“不这个了,反正以后你见着金陵长大的那些夫人,都喊一声干姨,保准没错。” 李旭懵了,金陵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