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大事既定(第2/2页)永乐小郎君

响声和爆炸已经足够巨大,陶统领要找到我们并非难事。”    杨熙点点头,突然想起了什么,又皱起眉头问道:“那霹雳弹的事情......”    “没事。”李旭成竹在胸,拍拍自己的胸脯:“我与殿下和陶统领已经好,那批霹雳弹算在贼人头上。殿下知道内情,陶统领失职,也恨不得把所有罪过都推到贼人身上。不会有问题。”    杨熙这才完全放松下来,笑着对李旭:“你倒是算计的周全,这功劳赚大发了。”    李旭却摇摇头,有些后怕的道:“功劳让陶统领和锦衣卫金吾卫去分吧,千日防贼是防不住的,希望事情早日定下,我也可以松快些,不然再这么下去,殿下早晚还是会出事的。”    杨熙知道内情,不过此时不好出口,只能微微点了点头,又拍拍李旭的肩膀:“干得好。早点休息,我先走了。改日再来找你。”    李旭此时很想跟一句:“大爷,求你别找我了行不。”只是嘴上没出来,目送杨熙消失在影壁之后,这才苦笑着向南院走去,今晚被江水一浸,又闹出这么大的事情,李旭觉得自己头昏沉沉的,不过还是强撑着洗完了澡,这才躺倒在床上。    “还好家里人都出去了,不然指不定闹到什么时候。”李旭迷迷糊糊的想着,不一会就沉沉的睡去。    乾清宫里,纪纲和史大伟以及陶义正跪在地上讲述事情经过。朱棣在听完后脸色阴沉,怒目相视:“堂堂京师重地,居然会有人企图掳走朕的长孙?史大伟,你是干什么吃的?纪纲,你算得上朕最重要的耳目,却连一点消息都得不到,若不是陶义久经江湖,知晓关节,及时救出瞻基,你们就等着提头来见罢。”    三人均连连磕头,陶义张口道:“皇上,微臣护卫不力,致使殿下有此一劫,请皇上责罚。”    朱棣摇摇头:“纪纲,速回北镇抚司,明日拿出结果来,朕要知道是谁在背后指使。史大伟,你回去将围住南市街口的兵卒给收了,然后在城门和水道暗中布置人手,注意贼人同党。陶义护卫不力,但是能及时救回瞻基,将功抵罪,以后护卫的时候要更加谨慎。退下罢。”    三人低头退出乾清宫。朱棣坐在御书案后面,好像在想些什么,越想越气,一拳狠狠的捶在书案上,就连白玉镇纸也跳起来,一边笔架上的笔也四散而落。正在此时,一名门口的太监匆匆走进来,跪下道:“皇上,锦衣卫指挥佥事杨熙求见。”    “宣!”不多时,只见杨熙在太监的带领下进得乾清宫里,在中间单腿跪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看了杨熙一眼,脸上的怒色倒是淡了不少,摆摆手让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部退出去,这才开口:“罢。”    杨熙将李旭的话一五一十的转告给朱棣,就连李旭自制霹雳弹的事情也毫无保留。    朱棣听完,双眉舒展开来,声音也不复之前的冷冽:“杨熙,你跟朕多久了?”    杨熙还是那个单脚跪地的姿势:“臣自五岁便跟随皇上,算来已有二十年了。”    朱棣点点头,又开口问道:“你跟随朕多年,朕却一直把你放在暗处,有功却不能赏,到现在才是个佥事,你可怨过朕?”    “臣从未有过怨怼。”杨熙双腿跪地,俯身下拜:“皇上之恩,臣万死难报。不求升官进爵,只求永远跟随皇上。”    朱棣难得的开了个笑脸:“起来吧,此事又是你的功劳,虽不好赏你,但也不能委屈了朕的功臣。”    杨熙这才起身,又抱拳道:“皇上,此事当属李旭功劳最大,只是他将功劳都转给了陶义,自己却不愿意出这个风头。”    “这个风头可不好出,李子倒是想的周全。”朱棣笑了笑,道:“李旭虽然年纪,可是细心谨慎,做事滴水不漏。也不枉朕将他放在瞻基身边。真不知道李增枝怎么教出这么个鬼机灵的儿子。”想了想,又道:“不过此事的确不好宣扬,就这么办吧,反正那子和瞻基已经串通一气,朕也乐的清闲。”    杨熙点头应下,没想到朱棣突然话头一转:“按李旭所,瞻基今晚见血了?”杨熙点点头,没等开口,又听见朱棣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见血是好事,朕的孙儿,若是连个贼人都不敢杀,今后怎么继承这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