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兖州事了(第2/3页)永乐小郎君

是我的远房表姐,如何?“

    见到李旭的脸色有些变化,心思玲珑的方清怡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心中也有些难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着李旭深深行礼道:“奴家自知罪孽深重,不奢望求得世人的原谅,愿以此生余下的日子为他们诵佛念经,祈求福报。”

    李旭见此,长叹了一口气,弯腰扶起方清怡:“清怡姐,此事虽然由你而起,可也不能全怪你。世事无常,谁是谁非又怎么说得清楚。当年若不是岳父.......”说到这,李旭稍稍停了停,转身又叹道:“我说过我不信佛,这念经是不是真能祈求到福报我也不知道。若是真想赎罪,不如多做些善事罢,至少活着的人还能得些实惠。”

    方清怡没有说话,只是珍重地点点头。李旭左右看看她也没什么要收拾的,就这般带着她进了营帐,又将她介绍给自己的几个小丫头。做完了这一切,李旭还是回到营帐里继续看书睡觉了。

    因为兖州府要解决的事情太多了,整个北巡车队在峄县足足呆了有半个月时间。首当其冲的是兖州大小官吏,其中是白莲教徒的一律斩首,不是白莲教徒却收了好处的流放万里,不是白莲教徒也没得什么好处的那些芝麻小吏被罚苦役,罪名是知情不报。又从周围县府抽调了一大批官吏,这才重新撑起了整个兖州的行政。

    然后是兖州私田,这事最为麻烦,不但迁户和原住百姓闹得不可开交,就连一帮大臣也为如何处理私田吵个不停。有人说迁户付了钱,田就该归迁户。有人说原住百姓在当地耕种了几十年,田自然归原住百姓。朱棣被吵昏了头,当即大手一挥,宣布收回所有私田然后统一均分给迁户和原住百姓,再免五年赋税,此事才算有了个各方都还能接受的结果。

    最后就是那些四散而逃的白莲余孽了。朝廷下令,凡是举报白莲余孽的良民,一律按级别给予奖励。一时间整个兖州乃至整个山东都掀起了举报白莲教徒的热潮,短短六七天时间,白莲教在山东的分坛就被攻破,俘虏教徒近两万人,军营里的囚牢都已经安置不下。见到这个情况,朱棣紧急派人从周边调兵,直接押送这批白莲教徒去北边修皇宫去了。

    看着朱棣快刀斩乱麻处理完一切,李旭差不多都快无语了。当朱瞻基跑过来和李旭讨论这一系列政令是好是坏的时候,李旭憋了好久才憋出四个字。

    “简单粗暴!”

    虽然还有一些手尾没有处理干净,但是车队的行程已经被延误了很久。朱棣决定留下一些官员收尾,整个车队终于在时隔半个月之后再次启程。经过兖州府城的时候,李旭和朱瞻基双双离队,来到了城外的一座坟墓前。

    坟墓里是被害身亡的峄县县令童谦,经过对兖州官吏的审问,确认童谦是因为向朝廷报信,最后在半路上被白莲教徒杀害。朝廷不单封了一个“忠义”的盖棺定论,还由前科状元赵士元写了一篇褒奖功绩的碑文,可谓荣耀无比。

    仔细念了一遍墓碑上的碑文,李旭满意地点点头,转头对着跪地哭泣的童绾清安慰道:“令尊能有此盖棺定论,足可含笑九泉了。”随即又看向一旁呆立的陶仪,示意让他上前安慰一下。

    之前发现白莲叛军有大炮的时候,李旭和朱瞻基决定留下陶仪照顾童绾清和小蝶,自己则带兵回追。战事结束后第八日,陶仪确认安全之后才带着两姑娘回到了车队。按理说陶仪这行为算得上护主不力,至少该打上八十大板。最后还是朱瞻基和李旭出面解释,最后才只是罚了一年俸禄略作惩戒。

    看见李旭的眼神,陶仪苦笑了一下,摇摇头上前劝慰起来。童绾清在小蝶的搀扶下站起来,红肿的眼睛让人看着颇为心疼。李旭不忍,又开口道:“逝者已矣,还望童姑娘节哀。”

    童绾清突然拉着小蝶朝着李旭几人跪了下来:“小女子谢过三位恩公!”随即就要磕头。李旭和朱瞻基连忙上前将童绾清强拉起来,又好生劝慰了几句,这才让激动不已的童绾清平静下来。

    朱瞻基想了想,带着一丝深意问道:“童姑娘,今后你有何打算?”童绾清茫然地摇摇头,想到今后无依无靠,忍不住又要哭起来。朱瞻基一见,连忙开口说:“别哭!我有个法子!”

    李旭一听就知道朱瞻基要干什么,当即扔个眼神过去,表示现在提这事有点不合适。朱瞻基却自信地摇摇头,然后转头对童绾清说道:“童姑娘,原本此时我不该提这事,可是事从权急,若有失礼之处还请童姑娘原谅。”

    朱瞻基一边说,一边指了指一旁的陶仪:“陶统领早年家遭突变,父母双亡,是我皇祖父将他带大,现为朝廷一品带刀侍卫,常年护我左右,他的人品心性我是知道的。如今他孑然一身,你又没个去处,若是你愿意,我今日以皇长孙身份为你两做个媒如何?”

    李旭第一次听说陶仪的身世,这才明白朱瞻基为何对这事如此上心。陶仪是孤儿,虽然在朝堂上有位有品,可那只是看着风光,家境稍好的人家嫁女儿都不会考虑这样的人。眼下童绾清无依无靠,这两苦命人若能凑到一块儿倒也正合适。想到这,李旭也看向童绾清,想知道她的答案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