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间道入周(第2/2页)北朝世兵
退不迟!” 达奚武点头同意,司马消难的家属开始匆匆出城向西而退。众兵马则赶紧搜取钱帛,将那些东西装在马车上,四城的百姓都被驱赶出去,整个城池的火光,甚至与外界的烽火台一模一样。 百姓的灯火,如同长龙一般,前后伛偻提携约莫拉出了三里的道路。杨忠这时候壮气道:“大将军可先行退,我便在大将军身后,为你们殿后!黄河水边,我特意藏下了舟船二千,就为了等着急行渡河。” 达奚武一言不发,眼中却充满敬佩。他将百姓驱赶完毕,当即带人退出城门向南而去。杨忠则将城池占住,特意将带来的旌旗全部放置在东城的城墙之上。 北豫州镇城伏敬远带着二千兵马守在东边的子城里,顺便派人将整个树林全部砍倒,点燃十三堆烽火,等待着援军的到来。 这时候北豫州城上的兵士将火把来回折腾,并将旌旗全部摆放在城墙之上,矛尖全部对准城外,放置完毕以后,静静地等待在上面。 军司马此时道:“古人言兵不厌诈,敌军若是不退,不必如此刻意为之。如果司马消难已经退却了,咱们焉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退去?” 伏敬远焉能不知此中虚实?不过真作假时假亦真,这种事情最难去揣测,万一人家没退,或者藏兵埋伏,心情如果急迫,必然中招。 想到此处,伏敬远道:“不,一步不进。宁可放了他,也不能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贸然轻进。” …… 色渐渐从昏黑慢慢变成了一抹白色,整个城池两军对垒,谁也不肯轻易离开半步。 杨忠琢磨几百里的道路,其实按照大车的行进,此时差不多也应该有了一半的路途了。此时如果再不退,齐兵必然率先赶到险要之地,将他的军队围困在这里。 旌旗尚在,杨忠命令众人赶紧撤退,将所有重物堵在西城门口,自己则亲自殿后,以壮大军威风。 伏敬远只有二千军队,不敢当其锋,只能默默地等待援军到来。 杨忠等人策马驱行,直奔洛北而来。达奚武将司马消难家属渡过黄河,一众则曳马守在黄河之南。 杨忠赶到的时候,伏敬远亦率军赶到。达奚武有些惊慌,眼见几方的阵势不能拉开,东边则是洛阳城。如果此时不退,可能就会被夹击。 司马消难的家属尚在军中,此时军阵混乱,焉能御敌?杨忠则不以为然:“大将军,我料敌必然不敢当我军之锋,故而列开阵势,于河南排兵布阵,敌必惊疑而不敢渡。” 杨忠手持长槊,亲自列阵在河岸南的两里内外,军队慢慢组成军阵,气势汹汹。伏敬远等人见周军黑衣黑甲,气势无双,丝毫不见混乱。又因为渡河而击本来就是吃亏的事情,故而按兵北岸,不敢乱动。 洛阳城军队迟迟不敢有所动静,伏敬远等人便不敢有什么动作,只能与之隔岸相对。 杨忠道:“大将军可分军三队,徐徐而退。司马消难家属在前,敌见整齐,必不敢渡河追迫。” 几个时辰以后,众军渐归虎牢关,达奚武感叹道:“我以为是军中健儿,骁勇无双。今日见大将军如是,我不能及!” …… 徐平与赵烈巡曳黄河三日,探马深入北豫州北部。当听闻司马消难的家属已经在当夜离开北豫州,南下渡河而去。方才安心撤军,各归各政。 齐**队恐慌赵烈的行动,又听闻达奚武与杨忠南下渡河而去,便引兵一万,在阴山西面驻扎了十十夜,驱赶赵烈的军队以后,方才退去。